盛夏的上海,2007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各項籌備工作正緊張而有序地推進。為了迎接來自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余名特奧運動員和教練員,上海傾全市之力積極推進特奧事業,力圖通過特奧會的成功舉辦,讓特奧人士在體驗一座城市的歡樂友愛、平等包容的同時,感受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邁向文明、和諧的軌跡。
自成功申請到2007特奧會舉辦權以來,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將滬上特奧事業不斷推向新階段———去年5月至今,“走近特奧、支持特奧”圖片巡回展走進社區、校園、軍營,參觀人次達30萬;吉祥物“陽光三毛”揭曉儀式、迎特奧倒計時100天系列活動、迎特奧文明行動啟動儀式等一系列活動相繼舉辦;特奧教育推廣活動不斷進行,培養青少年尊重、關心、幫助智障人士的美德,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目前,滬上7萬余智障人士都有機會接受基礎教育、參與技能培訓、融入社區,更多殘障人士也有望走出家門,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
完整體系,特教實現“零拒絕”
上海各界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以“迎特奧”為契機,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和特殊教育事業。在率先開展“個性化教學”的盧灣區輔讀學校,目前有70%的輕度智障學生找到了就業崗位,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十多年前連數數都困難的一群孩子,如今一個個成了點心師、賓館保潔員等,家長們無不感慨:“學習,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讓有學習需求的適齡智障兒童都能上學”,早在上世紀末,上海的特殊教育就提出了“一個也不放棄”的目標,保障智障人士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如今,在“全納”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滬上特殊教育已逐步構建起一個從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技能教育的完整體系。
受惠的不僅是智障兒童。事實上,上海特殊教育的對象已由過去的聾、盲和智障三類發展到包括肢殘、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孤獨癥、精神分裂癥、抑郁癥、腦癱等在內的各類殘障兒童。目前,中、重度殘障學生以特教學校學習為主,輕度殘障者主要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對于極重度和多重殘疾兒童則采取送教上門等方式。此外,自2005年起,在教育、財政、民政、殘聯等部門共同努力下,對義務教育階段特教學校的學生實行了費用全免,對家庭困難者施行補助,真正實現了“零拒絕”。
以科研引領教學,推動“因材施教”。在特殊教育的教學研究、教材開發方面,上海走在全國前列。以盧灣區輔讀學校為例,90%以上的教師都參與過相關市級課題及子課題的研究,在校長何金娣的帶領下教研團隊自發編寫了一整套特殊教育教材,一舉填補國內空白,并成為業內“范本”,帶動了國內特殊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社區互動,增進理解與包容
前不久,閔行鶴北小學的學生們經歷了一次特殊的“互融運動會”,與他們組隊共同參賽的是來自閔行啟智學校的智障學生。
兩人三足跑、夾球接力、配合投籃……由于智力的差異,同組隊員間無法一下子達到熟練、默契,但鶴北的學生們不斷鼓勵著來自啟智的小伙伴,"小心"、"加油"、"你真棒"。多種形式的社區互動,讓廣大市民在與殘障人士的接觸、互動中增進了對他們的理解和關愛,一個開放、包容、平等的社會大環境初見成型。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生活環境,將利于智障人士的成長和康復。為此,自2004年起,滬上各社區陸續開展了特殊奧林匹克健身活動,鼓勵智障人士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
而2005年至今,近240家"陽光之家"相繼誕生于各街道社區及鄉鎮。數據顯示,目前在全市"陽光之家"注冊的智障人士達11500名,服務人員近1200名,志愿者約2400名。在走近、關注特奧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市民有了主動關愛身邊殘障人士的意識。此次招募2007特奧志愿者的過程中,原定需要3萬多志愿者,結果報名人數達53000余人。
多元就業,讓殘障者自食其力對殘障人士而言,能夠"自食其力",是他們真正融入、立足社會的最重要保障。為此,滬上已啟動了針對智障人士的"勞動預備和見習制度"。目前,全市范圍內已建立了多個相關見習基地,近年來先后有300余名智障人士在此學到一技之長,甚至走上了工作崗位。全市范圍內,有勞動能力且有勞動意愿的殘疾人的就業安置率達95%左右。"十一五"期間,還將新安置2萬名殘疾人就業,鼓勵和扶持非正規就業組織吸納殘障人士就業,并借鑒國外經驗探索建立社區"陽光工場"等。
多元化的就業格局,將為殘障人士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智障人士制作的手工藝品,也能申請專利。前不久,由打浦橋街道社區"陽光工場"智障人士制作的一種獨特的"龍井杯茶",在社區義賣活動中引起了眾人的關注。為保護智障人士的勞動及成果,街道所屬的區殘疾人勞動服務所還對相關生產設備、紙杯實物等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
工場學員的勞動成果,由此找到了市場需求。家長們紛紛表示,很放心讓孩子參加這樣的生產勞動,"動手又動腦,真正鍛煉了他們的能力。"據介紹,新設立的"陽光工場"其性質屬于民辦非企業組織或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到今年年底,全市將建起50個這樣的"陽光工場",更多智障人士將在此接受勞動職業技能培訓,逐步提高就業適應能力,從而正式上崗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