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公布,幾家歡喜幾家愁。高分的學生是皇帝女兒不愁嫁,可據央視《經濟信息聯播》報道,網上一些人聲稱掌握了多個省份的落榜考生信息,可以打包出售。江西是一千塊錢,湖北是兩千塊錢。(央視網6月29日)
高考落榜考生是不幸的,而更不幸的是他們的個人信息竟然成了“唐僧肉”,可自己卻毫不知情。落榜考生信息就這樣成了商品,而落榜考生成了一只只待宰的羔羊。那一個個陌生的電話不知道會何時響起,一個個陌生人不知道何時會按響自家的門鈴。
既然是商品,那落榜考生信息就肯定有它的價值。可究竟是誰對落榜考生信息如此虎視眈眈?對此,央視《經濟信息聯播》將矛頭指向了復讀機構,可爭奪高考落榜考生信息的又何止復讀機構呢?高考剛剛結束,那些民辦高校、網絡教育、函授自考、招生中介早已展開招生大戰,相信他們絕對不可能對這樣一份相當有價值的考生信息袖手旁觀。
專家說,僅北京的復讀市場規模就有三億元左右,那蘊藏在落榜生這一群體身上的潛在價值簡直不可估量,這個數字可能是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正是在這樣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之下,落榜考生信息成了“香餑餑”。
從分眾傳媒的個人手機信息泄露、深圳的孕產婦信息泄露到落榜考生信息倒賣,這一切其實無一不跟經濟利益有關。如果網上炒賣的落榜考生信息屬實,那意味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落榜考生信息將被人玩弄于股掌。復讀機構、招生機構的暗自竊喜,廣大的落榜考生則吉兇未卜。
對于這樣一種侵犯考生隱私的行為,我們通過向考試院、招生辦投訴、公安部門報案這些手段只能是考生信息泄露后的一種事后補救手段,落榜考生信息已經泄露那是客觀事實,而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潛在風險并沒有因此消除。每年高考后發生的招生詐騙案件就是明顯的例證。那份包括考生姓名、性別、考試成績、家庭地址以及聯系電話的落榜考生信息是如此詳細,我們不知道這些信息最終會流向哪里,會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這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對于落榜考生信息泄露這樣的問題,我們習慣于把這一切歸結于個人信息安全方面法律的缺失,可如果一味地呼喚信息安全立法那只能是空喊,或許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找出信息泄露的漏點。落榜考生的信息來自哪里?或許是我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掌握落榜考生信息的部門我們屈指可數,而這些信息也不會平白無故地流出。如果網上所倒賣的信息屬實,那當地的考試院、招生辦或學校都脫不了干系,到底誰是內鬼,到底誰拿了復讀機構、招生機構的黑錢,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答案,更需要嚴厲的問責。唯有此,落榜生信息才不至于變成“唐僧肉”,落榜考生的信息才不會泄露。(關東客)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