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筆者并不懷疑“就業率低的專業應停止招生”的規定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初衷。從理論上講,就業率低的專業停招,或許能夠緩解一定的就業壓力。但鑒于就業形勢的復雜性,筆者并不敢對此抱以過高的期望,相反,我倒想給“就業率低的專業停招”潑幾盆冷水。
首先,就業率本身就是一個不清晰的概念。當前,高校就業率造假成風是不爭的事實。在當前的高校評價體系下,就業率造假本來就有它存在的市場與理由。現在又加上了“就業率低的專業停招”這道緊箍咒,生存重壓下,學校在就業率造假之路上豈不越走越遠?
其次,如果一個民族只關注眼前利益,不注重基礎學術研究,就談不上什么科技創新,大學就退化成了產品加工廠了。現在大學的職能正在被異化為產品加工廠,地方立法不能再如此急功近利地推波助瀾。一些基礎學科與專業,如歷史、考古、理論物理、哲學、數學、地理等專業的就業率可能暫時不理想,按照“就業率低應停招”的邏輯推算下去,是否這樣的基礎專業都要停止招生?何況,大學某專業停招還會造成某些教育資源閑置、浪費與學術研究斷層。專業設置是以就業率為單一標準呢還是另有更為系統的標準?
再說,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本身比較復雜。就業難也反映了就業市場結構失衡的矛盾。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就業不理想,并非全是學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錯,還與產業結構配置不合理有關。況且,就業供求關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社會產業結構有一個不斷調整、配置的過程。
因此,筆者認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并不是“就業率低的專業停招”那么簡單。完善高校辦學水平評估體系,給予高校部分專業設置自主權,為廣大畢業生營造出真實、公正的就業環境,國家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等等,都是必要的。
•背景•
據新華網近日報道,北方某省教育部門起草的該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條例(草案)》已向社會征求意見完畢,“就業率低的專業應停止招生”等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規定將以立法形式得以實現,以解決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盲目追求大而全帶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矛盾與專業結構性矛盾并存的問題。(葉祝頤)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