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的學生又稀稀拉拉了。就像北方大旱田間的麥苗一樣,就像金融危機下南方工廠開工不足的車間一樣,這是一種讓人感到焦慮的稀疏。記者調查發現,專收農民工子女的民辦學校福州山越小學開學時注冊學生不到1100人,比上學期的1400多人少了300多人。流失的孩子到哪里去了?據說,或者暫時呆在老家農村,或者隨父母異地打工去也。(《中國青年報》2月11日)
孩子的異地流動,或者暫停流動,大概是這一輪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經濟社會的一朵小小浪花吧。既然上千萬的農民工紛紛失業,滯留鄉間或者被迫轉戰異地,那么,他們的子女也就只能隨之變動不居、四處流浪了。這既是他們的身份約束所決定的,也是變化社會中冰冷堅硬的城市擠出效應。這種狀況可能在相當長一個時期里持續,然而,流浪注定就應該是農民工子女的童年嗎?
城市的擠出效應往往更多或者更強作用于邊緣人群,經濟的限制,身份的制約,進城農民工子女雖然在城市里邊生活學習多年,亦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且,物質生活的困頓,往往與精神世界的孤獨、偏執伴生,幾種因素相互交織、強化的結果,使得原本被迫流動的人群更加習慣流動,成為他們不得不接受的人生經歷。由此造成的精神荒蕪,已經引起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
當然,這些年來,我們每每見到政府消除此種效應的努力,取消農民工子女借讀費,實行普遍的義務教育等等,只不過,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不改變的大框架下,僅僅是“教育幫助”遠遠不足以使他們成為城市新市民,也就不可能使他們改變其浮萍一般的命運。水落則石出,此番金融危機一來,農民工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紛紛返鄉,以往對于農民工子女的努力也就隨之煙消云散了。
可見,如果不嘗試著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壁壘、二元管理的問題,農民工子女的流浪命運就不會終結,地方政府出臺的種種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善政就只能是小修小補。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有第一代農民工為之付出了青春年華,他們的子女理應在城市里邊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不僅僅是這一人群的權利使然,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土地一年都不能干旱,一代人焉能順其自然地在流浪中荒廢?
正月十五一過,無比壯觀的春運就快煞尾了。然而,在連接城市和鄉村的各種道路上,依然奔波著千千萬萬的打工者和他們的子女。年復一年,這些流動的孩子大體上就在路上、在日見破敗的鄉村和越來越光鮮的城市之間度過著他們的童年。當從鄉村通向異地的目標越來越不確定時,流浪也就越來越呈現出滄桑的一面。流浪到遠方,于他們而言,不只是一種人生的浪漫,更是沒有終點的跋涉。
一葉知秋,透過孩子這滴水珠,我們看見了一部分中國人的真實人生。我想,這里邊決不是短期困境的放大,也不是個體福利的暫時缺失,而是關系到未來社會是否和諧的根本大計。一個建立在流浪少年的基礎之上的生活教育環境,究竟讓誰感到悲哀和恐懼?在詩文中,在歌詠中,流浪固然可以呈現讓人向往的美麗,但流浪不該是同樣是祖國花朵的農民工子女注定的童年。(涂涂)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