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現實中,又因抄襲倒下一個著名學者,不算十分稀奇,而且就算曾經抄襲,也未必說明一個人全不足取。我所就讀的大學,就曾有一名博導教授遭遇 “抄襲門”,被公開通報批評后,這位以敢說知名的教授沉寂數年,如今在課堂上仍廣受歡迎,其學問并不因為一時榮辱而打折。所以,這一次陳湛勻教授被曝光“論文造假”,固然慘痛,但或許也是他重返求學之路的契機。
看陳教授的履歷,不可不謂華麗。他曾是我國首位應用統計學專業經濟學博士,曾擔任多所外國大學訪問教授,1993年起任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已指導碩士、博士學位者百余名。他還是上海市嘉定區人大常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專家,上海體改研究會常務理事,擔任巴士、一百股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1993年以來,他獨立或作為第一負責人獲國家級和市級獎16項。
很難相信,完全靠抄襲能建立起這樣一個學者生涯。陳教授之所以遭遇目前的恥辱,當然在學術道德和自我約束上有問題,但其誘因恐怕也要歸功于這些頭銜、職務、項目。試想一個人,要在做學問之余,還要參政議政、參與公司管理、指導一群博士碩士、做十幾個項目,還要抽空去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等開講壇、當嘉賓。如果人類的能力已經進化到這個程度,我們今天就在火星上班了。所以,與其讓我相信陳教授因為人品才作出抄襲勾當,我更情愿相信,陳教授實在分身乏術,在一些被學者們稱為 “圈錢”的項目中偷懶灌點水,看上去是這點取之于他人的“水”誤了陳教授,但害他的歸根結底還是名利二字。
一個求學問的人,被學問之外的名利所誘導,大概也違背了他自己踏上求學路的初衷。當一切名利歸零后,49歲的陳教授再回書山學海,仍有大把時間重頭再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喜歡請教授談談觀點、讓學者做做講壇、邀專家指點一番的我們,是不是也要為陳教授們負點責任呢?
施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