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4月28日電(記者 江耘 實習生 朱麗珍) 今年四月,浙江省曾對省內的10所高校開展了一項聯合問卷,3200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超過半數的學生對自主創業興趣濃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結構層次的優化和就業觀念的更新,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催化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愿望不斷上升。但在目前的大背景下,企業生存尚且面臨“過冬”的窘境,“脆弱”的大學生創業之路更為坎坷。
如今,大學生賣菜、賣豬肉、開面館、當“的哥”等創業形式頻見報端,但多以失敗的結局草草收場。
曾經紅極一時的“網上賣菜郎”姚聰美,短短幾個月,等記者再次登錄他們的網上菜場時,卻發現網頁已經改頭換面,變成了一個網絡游戲的服務網站。“創業失敗了。”姚聰美說。“創業項目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最大的錯誤就是我們沒有經驗,太過樂觀了,而且擴大經營的步伐太急切。”姚聰美的這次創業以損失2萬元而告終。
大學生創業難,大學生難創業,這其中不僅需要政府政策開辟綠色通道,更需要高校多管齊下,解決學生創業的相關頑癥。
浙江對創業的政策“救贖”
近日,浙江省政府為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緩解畢業生就業難矛盾,印發《關于加強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
《關于加強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鼓勵該省高校和各市縣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支持畢業生開展網上創業,或以個體經營等靈活方式創業,并且給予一定的創業資金補助。對從事現代服務業及現代農業創業的,根據吸納大學生就業情況,政府還將給予專項創業補助。
杭州市市長蔡奇也專門開過大會,落實相關政策,安排大量資金,刺激高校畢業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創業的團隊中去。
盡管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刺激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情,但就業難,創業更不容易,多數以失敗告終。資金、經驗、人脈、資源、社會環境,諸多瓶頸注定了大學生創業是一條不平坦的道路。
浙江工商大學廣告系大四學生周貝寧和幾個同學一直對自主創業頗有熱情,但因為資金限制、項目的選擇等問題的困擾,遲遲未動手。“我們也知道政府對創業有支持,但是‘創業’并不是嘴巴上說的那么簡單,根本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周貝寧表示,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相關知識的教育,也無創業經驗。“萬事開頭難,可我們就是不知道該怎么開頭。”
有調查顯示,浙江省每年投入創業的大學生人數約有2000人,成功率僅為4%,雖已是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省份,但與全世界20%的成功率相差甚遠。
業內人士分析,知識和經驗的限制,還有風險意識和資金的缺乏,是造成大學生創業熱情與成功率巨大反差的原因之一。為解決這個瓶頸,浙江省一些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制定了多項個性化措施,為學生創業提供滋生的土壤。
創業教育授人以“漁”
“學生創業”已成為高校里“點擊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大學生創業之前的準備不夠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業的成功。為學生提供系統和專業的創業培訓,才是授人以“漁”。
據了解,義烏工商學院里,網絡創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去年統計的數據,在校8000余名學生中,網絡創業的有1200多人,達到鉆級水平的也有幾百人。
“隨著電子商務不斷做大,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為滿足學生需求,學院正在打造創業學院,專門開設針對電子商務的課程,幫助學生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義烏工商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任何少慶介紹,今年下半年,學院還將開設四個“淘寶班”。“目前正在與淘寶網溝通,希望能夠爭取到專家來淘寶班開講座。”
同義烏商學院搶占了義烏市場這個“近水樓臺”一樣,浙江萬里學院也利用“生源”優勢,以創業文化教育為先導,構建具有“甬商文化”和“浙商精神”特質的校本創業文化。
浙江萬里學院30%以上的學生,家庭或家族成員擁有自己的企業,獨特的生源基礎,涵養了萬里學子較強的商業觀念和經營、管理能力的特點,大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學成歸來能夠繼承和開拓家族企業。
因此,該學院將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貫穿始終的理念,與知識教育、專業教育融為一體,形成系統完善的教育體系。2004年,該校成為SYB教程全國首批試點院校。現已形成創業意識啟蒙課程、創業理論知識課程和創業品質拓展課程,已有1萬5千多學生人次選修了相關課程。
此外,學院還形成了以合作性學習為核心的創業能力培養新模式,加強小班討論式教學,提高學生開創性工作能力以及識別創業機會和把握創業條件能力。目前,生物技術、新聞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市場營銷四個專業被列入了“浙江萬里學院合作性學習教學改革實驗區”,享受人才培養特區政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