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學術造假代價小利益大”
陸道培等專家稱,學術造假法院界定困難,“希望道德法庭可以審判”
昨日,到場的幾位專家,就此次事件中的相關問題與本報記者進行了對話。有專家稱,學術不端“代價很小,卻利益很大”,希望以此事對學術界起到警示作用。
新京報:作為老師,黃曉軍當年留給你的是什么印象?
陸道培:這次發布會只涉及此次評獎中的學術不端問題,并不是指他平時的學術問題。但學生里出了這么個人,我感覺很遺憾。
新京報:幾次調查為何你們都不滿意,你們認為,怎么才能找到公正的第三方?
陸道培:我們署名提供的數據和證據是要負責的,這項目里出現這么多錯誤,除了造假沒有別的可能。我們認為請推薦單位調查不公正,就好像興奮劑事件讓本隊來調查隊里運動員服用興奮劑問題,這怎么可能?中華醫學會有責任承擔這次的調查,這一點我認為需要改進。這件事很難說得清,學術造假涉及方面太專業,法院界定困難,但我希望道德法庭可以審判。
童春蓉:獎項評選中,一旦有人提出質疑時,卻沒有一個處理辦法,還把和這件事有關的推薦單位拉進來參與調查,我們呼吁第三方公開透明的檢查。
新京報:這次評獎,評委們并沒有發現論文中的數據錯誤,你們如何評價評獎的程序?
童春蓉:我們也是把論文集中起來看才發現問題,而且非常耗時。評獎時,專家們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時間來看這些。盡管有嚴格把關,國外專業醫學雜志也出現過刊登造假論文事件。我們希望此事也能給學術界起到警示作用。
新京報:這次獲獎對黃曉軍有什么好處?
陸道培:獲得中華醫學會這個獎項后,他能以此申請國家級獎項,再申請院士,這些榮譽還能為他申請到很多科研經費。學術不端是因為只付出很小的代價,但能獲得很大的利益,這也是學術界腐敗屢禁不止的原因。教育部說要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我們認為還需要加強社會監督,在輿論氛圍上對學術不端行為保持高壓態勢。
很多學術造假處罰力度不大
專家稱目前很多單位無細致規章規范學術行為
昨日,針對陸道培指稱弟子學術造假一事,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鄭也夫指出,目前學術界在有造假問題發生時,都是由當事人所在單位來調查、處罰,外界無法對當事人做出處罰行為,比如開除造假者、禁止其繼續帶學生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單位、學校并沒有一個細致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學術行為,對剽竊也沒有明確的界定。
鄭也夫認為,外界輿論壓力在學術打假上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這件事情有沒有正式調查機構不是關鍵,關鍵是要讓其他學者發出聲音。”
他說,除了這件事涉及的單位,其他相關學者的意見很重要。在國外,發生學術造假時間,輿論起到的作用很明顯。但在國內,很多單位對造假處罰力度不大,甚至是不進行處罰,置輿論壓力于不顧,讓人痛心。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王卡拉 吳江 實習生 魏楠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