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校門眾“婆家”爭搶 賺錢逼近大學生
“金融危機,600萬畢業生何去何從”、“大學生就業30年最難”等報道紛至沓來,就業難備受關注。
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不如技校生吃香”的報道也頻繁出現,被社會稱為“二流教育”的技術學校卻逐漸從“冷門庭”變身為社會關注的“熱門檻”。亦莊一家企業以“青苗班”的訂單形式與6所技校合作培養人才,校企實現“無縫對接”。金融風暴中,該企業不僅不裁員,相反在今年依然招聘60名技校畢業生。在就業問題困擾著大學畢業生的當下,技校生是否依然緊俏?
學生
畢業前就被搶訂一空
車間的流水線突然發出報警,機器人隨之停止工作。4月10日上午10時,楊雪峰正坐在中控室監視流水線運轉,面前的紅燈閃個不停。他拎起工具包,和師傅跑到報警機器前。一個兩米多高的機器人“罷工”了。“這個機器人是專給車身噴漆的,它一停,整個流水線就不能運轉了。”楊雪峰控制住心里的緊張,緊握扳手的右手有些微微顫抖,爬上流水線和師傅一起查找原因,“進廠后就沒修過機器人這個大家伙,在師傅身后學了半年,這回終于派上用場了。”
“齒輪泵壓力不足。”十分鐘后,楊雪峰大喊了一聲,小心翼翼地更換了新的齒輪泵。轟鳴聲再次響起,機器人又開始了運轉。
楊雪峰今年20歲,順義區張鎮后王會村人。今年6月,他即將從北京市汽車工業高級技工學校數控專業高級工班畢業。一年前,他和其他19名同學一起走進了北京現代實習,“還有幾個就業機會,但是現代離家近,所以還是選了這里。”
“當”,一雙鞋尖兒是鋼頭、鞋底有7厘米厚、四五斤重的勞保鞋砸到了楊雪峰面前,費力地蹬上“鋼鞋”,穿上灰色防靜電服、戴上鴨舌帽,楊雪峰依然記得第一次走進車間時的樣子,“有點像劉姥姥進大觀園,看著什么都新鮮,腳也很快就被‘鋼鞋’磨出了水泡。”
10 條流水線蛇形地鏈接在一起,每條線上都有近20輛車的車殼,排風機隆隆作響,工友間只能大聲地喊話。這是楊雪峰工作的涂裝車間,他“主要負責對流水線進行檢測和維修,一個月能掙2000多塊錢吧。”楊雪峰每天的工作都從點檢開始,對照點檢表的數據查看機器的運行是否正常。楊雪峰說,班里50多名同學幾乎都在春節前找到了工作,有的同學辭了以前的實習工作后沒幾天就又找到了新工作。
對接:3月底,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今年即將畢業的技校生中的一半學生進行抽查,簽約率為87%。上周,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技能培訓處副處長何燕介紹,今年技校生的就業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波及,簽約率比去年同期下降9%。影響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專業,同比下滑13%。近幾年的統計顯示,技校生的就業率能夠達到98%。
技校
企業排隊走后門加塞要人
張國新還沒有掛掉座機,桌上的手機就“嗡嗡”地震個不停,“都推薦出去了,真的沒有那么多了。”她無奈地在電話中解釋,“都是企業找我要人的,還都是我們經常合作的老關系,畢業生數量跟不上需求的量。”北京市市政管理學校的黨委副書記張國新本月除了忙著招生,還要面對企業要人。
企業不再等著學校分配,而采取主動出擊。一些企業幾年前還是技校求之不得的“用工大戶”,如今在技校的眼里,也失去了原有的“誘惑力”。“現在我們不愁就業數量了,而是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現在我這里要人的用工單位,天天送走一批再迎來一批,學校也去用工單位考察,就是想讓學生穩定就業。”張國新介紹,學校今年畢業的100多名學生在春節左右就幾乎全部就業,機械類、數控、汽車類專業,更是已被“搶購一空”。
4月15日,三樓辦公室,張國新整個上午忙著接待企業的招聘人員。一家汽修公司的負責人按著往年的經驗,4月份來學校招聘新員工。一連走了3所學校,都空手而歸,臨走前他對3所學校的老師說了同樣的話:“要是輪到我了就馬上給我打電話啊。”上午9時,他敲開了張國新的辦公室,這也是此次招人計劃的第四站,他也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張國新的身上。 “我們這次就要3個學汽修汽配的學生,這幾年我可是一直都從你們這兒招人,咱們可是老交情了。”
面對企業迫切的用人需求,張國新只好不斷地如此解釋:“學生去年10月份就被預訂了,不是我們不提供,而是現在我們的學生都‘名花有主’了。”張國新指了指桌上的一張紙,無奈地說:“你前面還排著6個單位向我要人呢。”在對方不斷地“套近乎”后,張國新說,“老關系一定會優先考慮的,如果有畢業生從實習單位辭職,我一定優先推薦到你那兒去。” 雖然沒有招到人,但還是成功“加塞”,那位負責人笑著走到門口時又返了回來,“明年還要招人,一定要先給我留幾個學生啊!”
企業
訂單培養 辦“青苗班”搶人
4月9日,因為在金融危機中做到有效不裁員,亦莊的SMC(中國)有限公司得到了市政府的穩定就業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而在上周,記者獲悉,該公司今年還將招聘60名訂單畢業生。
SMC(中國)有限公司2006年起與北京工業自動化學校、北京建材學校、北京汽車工業學校等6所技校簽訂訂單式培養,稱之為“青苗班”和“幼苗班”。公司常務董事馬清海介紹,每年6所學校會為企業提供200名左右的畢業生,他們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的時候會進入“青苗班”和“幼苗班”,學校根據公司的需要進行有目標的培養,畢業時學生與企業進行雙向選擇。通過校企合作,技工學校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老師與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到工廠實習,企業的技術人員也可以參與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使得學校的教學與企業的實際要求緊密對接,保證了人才培養過程貼近企業需求,讓學校和企業實現了“無縫對接”。
公司人力資源部譚祥穎介紹,金融危機中,今年企業已確定會在訂單畢業生中至少招收60名,如果日后企業制造訂單增加,會優先考慮“青苗班”、“幼苗班”的畢業生。譚祥穎說,技校生動手能力強,對薪金等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同時,企業更看重的是學生能夠迅速為企業所用,訂單培養能夠縮短學生的適應時間,企業也省下不菲的再培訓費用。
對接:盡管不少知名企業聯合學校進行訂單培養,但北京人才市場反饋的信息則是很多企業招不到實用型高級技工,出現了“高級技工荒”。“剪切工年薪竟超過10萬元,機修鉗工也達8.6萬元。”一則招聘啟事出現在亦莊開發區,高級藍領的薪酬已經直逼甚至超過白領。北京市總工會新聞發言人王北平介紹,部分企業以10萬元的年薪仍難找到數控高級技工。 王北平還透露,北京市數控技術領域從業人員約有10萬人,而高級數控裝調與維修人員的缺口約3萬人。市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目前技術工人的缺口約有數十萬人,技能人才隊伍總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
調查思考
誰說“技不如人”?
眾所周知,時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另一面卻是企業求賢若渴,技校生就業搶手,就業形勢出現“一頭冷一頭熱”。
去年,一名叫陳璞的28歲本科畢業生去廣東某技校報名,要求學習一年制數模培訓班,大學生為什么要“回爐”上技校?陳璞的解釋是,“做數控模具一個月可以拿到七八千元,做人事管理最多也只能拿到三四千。”
“ 學而優則仕”的社會價值觀影響著畢業生的選擇,更多人寧愿去擠高考的“獨木橋”,也不愿意選擇職業學校。相對高中、大學的炙熱,多年來技校則顯得非常冷清,去技校學習成了考不上大學的無奈之舉。但是相對于就業市場,高學歷的人才在某種程度上缺乏相關的崗位經驗,而許多職業教育學校更注重特色專業建設,學有專攻、技有所長。
“再不好好念書就讓你去讀技術學校,當工人。”家長訓誡孩子時常說出這樣的話。殊不知,時下許多企業最缺的是技工,最吃香的也是技工。技校生畢業后不但比大學生好找工作,高級藍領的月薪逼近甚至超過白領。
技校生走俏給學生和家長一個有益的啟示,在大學生就業持續走低的事實面前,技校無疑是另外一條通衢大道,與其滿腹經綸,不如學得一技在身,也可以免后顧之憂。
廣東一位技工學校校長在美國進修時做了一項調查:“《華盛頓郵報》一天登載的900多個招工廣告中,79%要求要有技術資格證書,而對本科學歷要求的只有6%,對碩士學歷要求的工作崗位只占2%。”最終他得出結論,決定人才的重要因素是技能,而不是學歷。
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一些大學生開始以理性態度重新審視學歷“含金量”與自身實際能力,只有放下身段不斷“充電”,才能在職場博得一席之地。 文并攝-本報記者 趙喜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