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地看待考試和分數 不搞考前突擊和死記硬背
“錢學森學生時代沒有那么重視分數。”劉滬介紹,考試前,大家都在操場上打球,不到天黑不回家。
據錢老回憶,當時師大附中對考試形成了這樣的風氣:“學生臨考試是不做準備的。從不因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誦課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記憶。考試結果,一般學生都是70多分,優秀學生80多分。”如果通過死記硬背、急功近利獲得高分,同學們反倒瞧不起。
錢老甚至蔑視分數。
據介紹,錢老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時,一次老師給他的卷子判了100分,錢老后來發現卷子上有一個小錯誤,要求老師重新判分,最終改成了96分。
可能正是錢老對分數這種“蔑視”的態度,才能讓他從分數中解放出來,劉滬說,錢老堅決反對中學是上大學的臺階,認為它只是青少年成長發展的一個階段。
創新精神是“玩”出來的
像錢學森這樣舉世公認的創新人才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
通過錢老在北師大附中讀書時的故事可以看出,那時的學生沒有考試追高分的壓力,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來“玩”。其實他們的“玩”就是讀課外書、動手實驗和外出實踐。
生物課上,老師常常帶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制作標本,錢先生當時就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標本;幾何課老師用桐城派古文的風格寫講義,講課時還拉著腔調念講義,“很帶味”;雖然當時學校還很窮,但是化學實驗室卻對學生隨時開放,錢先生在那段時間做了很多化學實驗。
正是這種沒有過多限制、形式多樣的教育讓錢先生對知識充滿了興趣,他博覽群書,對探索新知充滿了向往。
錢老1984年4月20日接受北京師大附中教師訪問時說,當時附中的選修課很多,“每天中午大家吃了午飯,在教室里互相交談感興趣的各種科學知識,數學的、物理的、化學的,什么都有……”
老師們也是這樣教育學生,著名數學教師傅仲孫先生提倡創新,在給學生的測驗評分時獨出心裁,如果出5道題,學生都答對了,但解法平淡,只給80分;如果答對4道,但解法有創新,就給100分,還要另加獎勵。
當前美國等發達國家流行大學基礎課下移到中學開設,并把成績作為選拔大學生的重要條件。而80多年前的北師大附中就已經在開設大學課程了。像高等數學、高等物理、高等化學等知識,或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或單獨開設選修課;文史哲等方面的課程,更是廣博、精深;外語課的教學標準高,培養的學生能力強,還開設了多個語種。錢老上高中時,有些課的老師就用英語授課了。高二時,錢老選擇德語作為自己的第二外語。錢老曾向附中的老師回憶:“我附中畢業后,到上海交通大學學習,第一年覺得大學功課沒有什么,因為我在中學都學過了。上海交大四年實際上就學了兩年,考上了公費留學美國,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礎。”
錢學森的父親也給他在課外找老師補課,擴大知識面。當時,教育家林礪儒是錢老的校長,卻不是他的任課老師。為此,錢學森的父親特地找到林校長,請他額外輔導自己的兒子。
林校長并沒有答應下來,而是出了幾道題,要考考小學森。兩個大人正在聊天,卻發現小學森跑出去玩了,而他的答題卷子卻放在桌上。他的解答深得林校長認可,于是,林校長收下了這個學生,教授他倫理學。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