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差異、行業差異和時代的價值觀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三大主要因素。”
這是復旦大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胡君辰等組成的課題組,最近就影響上海大學生擇業意愿的環境因素得出的研究成果。
據介紹,這項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兩種方法進行,其中,問卷調查是在部委院校、地方性院校、職業院校這三類院校中,每類取2到4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共12所。每所大學(學院)抽出200名大學生,調查對象包括1至4年級的學生,最終收到有效問卷1492份;訪談部分則是對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和上海政法大學4所學校的160名學生進行訪談,包括大一、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共回收訪談問卷160份,其中有效問卷145份。
在“您認為比較理想的就業地區為哪些?”多選題調查顯示,85.46%的大學生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地區;而愿意到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城市或農村地區就業的大學生只占到調查人數的5.70%。研究者分析,城鄉改革不同步,體制改革設計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差異進一步加大,是導致大學生擇業時明顯偏向城市的主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就業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上述極化現象。開發大西部背景下的就業優惠政策、二三線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都在影響著部分大學生的擇業意愿。在被問到“會不會把西部開發人才引進政策作為擇業的考慮對象”時,有近1成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考慮。
研究發現,行業差異也對大學生擇業有很大的影響。行業差異包括行業發展差異、行業收益差異與行業性質差異三個部分。
一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被上海大學生認為是他們選擇職業的重要考慮之一,有81%的上海大學生認為產業未來的發展性重要或者非常重要。但是,在對產業未來發展性和大學生預期收入的比較時,研究卻發現兩者之間呈現弱相關性。也就是說,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學生更看重的是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和由此所帶來的收益。
其次,行業間的物質回報性差距的存在影響了擇業意愿。訪談中,許多學生都表示,工資收入高低,是他們考慮進入什么行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點,對于家庭經濟收入水平較低或一般,但自身選擇范圍較廣的學生而言尤為明顯。
在問卷調查中,研究者特別把“福利待遇”、“薪資與獎金”、“提供社會保險”三項定義為職業的物質回報性。結果顯示,76.1%的大學生認為福利待遇重要或者非常重要;84%的大學生認為薪資和獎金重要或者非常重要;73.6%的大學生認為在擇業的過程中用人提供社會保險重要或者非常重要。
最后,工作的穩定性如何以及是否充滿挑戰,也是影響大學生的擇業意愿。本次調查顯示,上海大學生非常青睞跨國企業,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外合資企業。另一方面,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也讓許多優秀的大學生也愿意將國家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作為自己就業的首選。
對于怎樣的工作是好工作,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定義。本研究揭示:對當下上海大學生而言,個人發展與晉升空間大也極為重要,他們在追求物質待遇的同時,更看重個體價值的實現與未來的發展空間。
調查發現,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擇業時受不同群體的影響。
通常來說,朋友和年長的親戚,師兄、師姐或者從事職業的工作人員是他們重要的意見征詢對象。而對于藝術設計、景觀設計等專業性比較強的學生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咨詢老師的意見。但職業指導員對大學生擇業所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訪談也顯示,大學生非常希望能夠從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獲得性格測試、職業測試或者職業、心理咨詢等方面的專業和個性化服務。(本報記者 周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