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各地不斷傳來消息稱,大學生村官報名很踴躍,競爭甚激烈。
火爆場面背后,固然有經濟困難時期新一輪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但它絕非緩解就業難的權宜之計。大學生到村任職,不無“鐵飯碗”般的誘惑,但更是一項要吃苦、須實干的事業。
1995年,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的時代,江蘇省便已招募大學生擔任農村基層干部。14年來,從自發發展到全面實驗,去年經中央同意,為期5年的10萬大學生村官計劃出臺,由此轉入國家行動階段。此一計劃是基于長期觀察、實驗并周密部署的戰略性安排,對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一代新人的成長,以及基層政權的鞏固、黨政干部培養鏈的完善等,都有著重大意義。
基于對諸多戰略考量的認同,當前社會各界普遍支持大學生村官計劃。不過,在原則性支持之下,亦有對具體問題的疑慮,化解疑慮是切實做好這一工作的前提。
比照“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的“十二字訣”,來自學生與家長一方最關注的是“流得動”,國家對此已開了五扇門:進公務員隊伍、留在村上當支書或村委會主任,在農村創業、考研加分、其他地方就業招工優先。后顧可謂無憂矣。
瞻前顧后,未雨綢繆,提前想好進路或曰“退”路,固然合理,但過于患得患失,恐于己于國皆不利。國家開辟此一就業通道,以財政供養之,不僅在于養人,更在于養事。“干得好”是納稅人對大學生村官理所當然的基本要求。
兩三年下鄉服務期,若僅僅當作人生的過渡期、“跳板”、“直通車”,服務農村便無從談起,自己亦難獲真正的錘煉。中央要求,“到村任職的大學生要弘揚志愿者精神,做好吃苦奉獻的準備。”此間應拒絕投機主義。
沒有一定的理想主義情懷,便難“下得去”、“待得住”。沒有一定的現實智慧與實際能力,也不可能“干得好”。據本刊及一些研究機構的調查,很多大學生村官感到工作難深入,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游移乃至蹉跎。在大學生村官中,真正農學畢業的學生僅占百分之十幾,七八成是從校門直接跳進“農門”。大部分大學生村官面臨管理能力、技術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亟待提高的問題。
因此,選任大學生村官,除學習成績、政治、身體等一般要求外,應有更切合實際的標準。下鄉之后,有針對性的培訓、管理、監督、考核、獎懲、辭退等機制設計亦待有章可循,讓那些真正熱愛農村,亦為農村真正所需的人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大展作為。(湯耀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