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目的: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使我國的性道德觀念受到沖擊。面對形形色色的性道德觀念,人們感到困惑和迷茫。通過調查,了解中學生持何種性價值觀、具有怎樣的性心理。
●調查方法:對廣州市“老四區”的219名在校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發放與回收: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17份,有效率99.1%。其中男生103人,占47.5%,女生114人,占52.5%。年齡最小15歲,最大19歲,平均年齡17歲。
八成以上的學生贊同或者不反對中學生談戀愛,對“戀愛的結果未必是結婚”,表示贊成和有點贊成的學生高達75.5%。中學生的婚戀觀、家庭觀更加開放和寬容
與長輩不同,大部分青少年不再羞于言性,而是坦然面對。調查中,問及是否談過戀愛時,50.7%的學生回答“從來沒有”;談過一次的為18.0%,談過兩次的為13.8%,談過三次或以上的為17.5%,性別差異不顯著。八成以上的學生贊同或者不反對中學生談戀愛。可見,中學生對戀愛的態度、已有的戀愛行為都比前幾年更加開放。
對“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的評價,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占48.4%,不同意和不太同意的占51.6%;對“戀愛的結果未必是結婚”,表示贊成和有點贊成的高達75.5%,不太贊成的為16.2%,反對的為8.3%。同意“愛情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學生占31.9%,可以理解的占49.8%,不同意的僅占18.3%。這表明對于感情,他們更加注重過程,強調情感的真實體驗。
大多數中學生對家庭的道德義務感表示認同和理解。中學生對獨身的看法,選擇“可以理解”的占37.5%,選擇“不正常”的占6.5%,而選擇“是個人私事,無需干涉”的占56.0%,男女生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別人的生活選擇理解和支持的態度。
中學生對第三者的評價比較寬容,“第三者的出現無需橫加指責”一題,選擇同意和有點同意的共占49.3%。對第三者進行道德判斷時,“只要不是惡意破壞別人的家庭,與第三者的關系純屬個人隱私,不應受到道德的譴責”這一問題,46.5%的中學生表示認同,不同意的中學生占53.5%。中學生一般認為出現第三者問題,受傷害的往往是女性,而男生女生在此問題上表現出極大的一致性。這可以看出許多中學生現實、理智,不再簡單拘泥于家庭形式本身。
有過性行為的男生占5.8%、女生占3.6%;初次性交的平均年齡為16歲;初次性交的動機多元,“不由自主”和“喜歡對方”的占多數。有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性行為失范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社會本身的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狀態,多元文化對中學生的沖擊十分強烈。調查中發現,5.8%的男生、3.6%的女生都出現過性行為,初次性交的平均年齡為16歲。初次性交的動機無顯著性別差異,“喜歡對方”、“不由自主”兩項均是男生、女生選擇較多的選項。
在發生性交的動機和對婚前性交行為的看法上,均具有比較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青少年更多地接受了傳統的性觀念,她們發生性交的動機往往是喜歡對方,對于婚前性關系也不容易接受;而男性青少年的性觀念相對而言更加開放,他們甚至會因為好奇而發生性交。但無論男生、女生,婚前保持純潔的貞操觀已經比較淡漠。
分析其原因,不難發現:西方的性解放觀念侵入我國,使我國傳統的性道德觀念受到沖擊,與此同時,新的性道德體系又尚未建立起來。縱欲、泛性、享樂主義的性道德意識被某些人接受,就出現了性道德、性行為的某些失控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家長高度重視中學生性道德的教育。
網絡、報刊、雜志、電視等傳媒成為中學生性知識的主要來源;同性朋友相互交流大體占四分之一;不到4%的家長會告訴子女性知識。中學生多通過非正式的渠道獲得性知識
調查發現:網絡、影視等傳播媒介以及同性朋友對中學生的影響最大,且無顯著性別差異。綜觀中學生獲得性知識的渠道可見,學校、家庭對中學生的性教育微乎其微,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性教育跟不上,選擇“父母講”的中學生比例極少,排到最后,這凸現出我國家庭性教育的缺陷。
教師和家長都要改變落后封閉的觀念,主動對青少年進行性知識和性道德的教育。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懂得青春期衛生知識和生育知識、知道如何避孕、了解意外懷孕后該如何處理、熟悉怎樣應對性騷擾和性侵害;還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觀念,使他們認識到早孕對身體健康和生殖健康的危害,慎重對待婚前性行為。
青少年性道德教育內容豐富,要求也越來越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研究、改進性道德教育的方式,使青少年性道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通過組織喜聞樂見的活動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增進師生間、同學間的友誼,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開展教師與青少年交朋友、廣泛談心等活動,促進教師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幫助一些同學克服自己的弱點,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廣東省廣州市真光中學 鄭思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