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高考戰場的硝煙逐漸散去,“謝師宴”的熱潮也逐漸冷卻。隨著各高校的錄取通知書紛紛“飛到尋常百姓家”。12年的寒窗苦讀,莘莘學子們終于擠過了“獨木橋”,馬上就要進入夢寐以求的“象牙塔”;錄取通知書拿到手了,家長們心里一顆懸著的石頭落地,多年的心血終于見到了回報。孩子就要遠行,家長不舍;孩子上大學,家長臉上又添光。“高興嘛,高興的事情就要請大家共同熱鬧熱鬧,也是為了給孩子餞行。”一位準備給孩子辦升學宴的家長這樣說道,加上商家的吹捧,社會的潮流,你請我請大家請,于是,“升學宴”就如八九月的天氣一樣火熱起來。面對應接不暇的“升學宴”,準大學生和家長們每天來回奔波,孩子喊累,家長無奈,教育人士也表示擔憂。
準大學生:我們很想安靜些
“昨天是我好朋友的‘升學宴’,我喝了些酒為他餞行,睡到今天中午才起來,可把我折騰慘了!今天又要跟著爸爸媽媽去參加一個叔叔的女兒的‘升學宴’,其實我跟她不是很熟悉,但是還是得去,不然爸媽會說我都是大學生了還不懂禮貌。”8月21日,高考畢業生張元表現出一臉的無奈,“參加得多了,覺得真的是既費錢又傷神。”
“這樣的‘禮尚往來’其實浪費了我們很多時間,我倒很想安靜些過完暑假,好好做一些上大學的準備。只是大家都覺得辦個宴席一來可以表示謝意,二來正式宣布自己考上大學了。同學們只要考上了大學,領到了錄取通知書,很多都會在父母的資助下邀約好友辦‘升學宴’,你如果不辦,別人就會認為你沒考上大學,自己面子上也掛不住。”考上西南交大的小王的這番話,道出了畢業生開“升學宴”的普遍心理。
許多畢業生都表示,這樣的宴席最初還感覺新鮮,特別是同學相互勉勵的情景讓人記憶深刻。但是次數多了以后,新鮮感自然而然就沒有了,惟獨的感覺就是累和煩,不過為了面子,誰也不想放棄做東的機會。在畢業生中也逐漸形成了一種默契,只要互相打個招呼說吃飯,大伙就都明白了。因為經常參加同學的“升學宴”,很多同學開始有點感覺吃不消了,但卻又不好意思拒絕對方的邀請。
“其實對大學我們感覺很陌生,大學需要些什么基礎,需要我們怎么去學習,自己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發展自己,心里都是空的。以前只是隱隱約約聽說了一些大學要靠自己自學、自律,我很想自己安靜地看些書,個人調節下心理狀態,把狀態調整到最好去上大學,一點都不想在宴席上花費很多的時間。”馬上就要到北方交大讀書的黃偉強同學告訴記者。
家長:都是為了子女和那張“臉”
“孩子考上大學,是家庭的一件大事,更是孩子一生的一件大事,作為父母,請一些親朋好友共同為之慶祝,這是無可厚非的。”今年女兒考上大學的張女士對女兒的“升學宴”很期待。許多家長都表示,孩子經過了12年的寒窗苦讀,考上大學是件大喜事,值得慶賀一下。“我們這代人沒讀多少書,現在生活好了,基本都安定了,平時朋友們在一起聊天都喜歡比較誰的孩子更優秀。孩子考上大學是很光彩的事情,辦辦宴席高興一下是應該的。”做生意的王先生說道。
“升學宴”紛紛興起,紛至沓來的“紅色名片”也讓不少家長煩惱。“前年我兒子考上大學時,我們辦了幾桌酒席,也收了親朋好友一萬多的禮金。可這兩年來,朋友的孩子也陸續考上大學,辦了‘升學宴’,我返還出去的紅包早就超過我前年收的禮金總額了!”張先生向記者傾訴,“最近我收到了二三十張朋友孩子‘升學宴’請柬,這樣的宴會在我看來要成了‘募捐宴’了!”
據張先生稱,他是個做生意的人,結識的朋友自然就多,而且個個都是有經濟能力的人,出手非常闊氣,當這些人邀請你去參加“升學宴”時,既為了工作,也為了面子,再怎么也得帶上上百元的紅包去赴宴,這樣的宴會吃起來很讓人頭痛,而且孩子見多了這樣的場面也不是很好。
據了解,許多市民對于是否參加朋友邀請的“升學宴”很難抉擇。一些家長贊同張先生的觀點,認為“升學宴”給家庭帶來了不應有的苦惱和經濟負擔。他們認為現在的“升學宴”已經悄然變味,有的家長已經不是慶祝孩子升學成功,而是以“升學宴”這種形式收禮錢。
社會回音:“升學宴”最好不辦
“升學宴”這個近幾年在八九月份發生很頻繁的社會現象,因其主角是即將踏入大學校園的“準大學生”,市民們對此都很關注。在記者的采訪中,高三教師劉老師向記者表示,他不支持舉辦“升學宴”。“這樣吆五喝六地大擺升學宴,似乎一上大學,就萬事大吉,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會使得個別學生也得意忘形,以為從此以后一路平坦,直至飛黃騰達。”劉老師向記者講述了“升學宴”可能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退休教師何老師也表示了這樣的擔憂,辦宴席有的家長有種攀比的心態,如果孩子在尚未走向社會時,就受到這樣的不良風氣的熏染與影響,容易在他們中形成一種攀比現象,他們不比成績比經濟、比排場。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刻苦精神有可能受到影響,過早地接觸一些社會習氣,對以后的學習生活不利。殊不知,升入大學僅僅是人生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以后拼搏的道路還相當漫長,一個人受教育,絕不只是大學時光,而是終身受教育。
聲音
“宴”壓群雄 不如以德服“子”
事實表明,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多種聲音都表示對“升學宴”好感不大,可為什么此現象卻方興未艾呢?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講排場、面子這個幾千年來中國人最割舍不掉的“傳統情節”。婚宴、喪宴、壽宴、升遷宴、發展到現在為了子女的“升學宴”,誰辦的排場大,誰請的檔次高,誰辦的宴席“宴”壓群雄,誰的臉面就最光彩,就給子女提供的幫助最大?其實不然。
剛高中畢業的孩子們在智力發育、道德形成等方面都還處于成長階段,這一時期所接受到的信息對其以后道德品質的形成非常關鍵。過多的銅臭味、煙酒氣會對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著不良的影響。以前那種全村人一起湊錢、放鞭炮一起歡送某家孩子上大學的感人事情已經很少,進入大學后,都是一群年輕的孩子們在一起生活學習,彼此間可能都會覺得迷茫和缺少參照目標。因此,在進入大學前的這段時間,家長們與其花很多的錢財和精力去宴請賓客,倒不如好好陪孩子聊聊天,看看書,講講為人處事的一些道理,拜訪些德才兼備的前輩,聽聽一些過來人的建議,用道德的力量來感化、影響孩子,這樣做倒還來得實在些。 (記者 李鵬 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