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了,小學五年級男生磊磊仍在治病。磊磊得的是“心”病,醫生診斷:長期與父母隔離,缺失親情關愛,他因內心缺乏安全感導致產生嚴重的情緒障礙。
磊磊11歲,在武昌一所小學上五年級。7歲入學后,磊磊的父母因工作調動去了上海,每年只有過年才會回漢。磊磊的生活起居一直由奶奶照顧。每次學校開家長會都是奶奶去參加。一次,同學開玩笑說他是孤兒,委屈的磊磊回家后一個人悶著哭。漸漸的,奶奶發現原本活潑的磊磊變得沉默不語,常一個人發呆,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膽子也越來越小。
磊磊的接診醫生、武大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青少年心理專家白雪光昨介紹,兩個月前,磊磊在奶奶的帶領下初次來就診。當時,磊磊出現幻聽癥狀,總覺得同學在背后議論他,說什么也不肯去上學。白雪光教授診斷磊磊患有嚴重的情緒障礙癥,這是由于長期與父母隔離,缺失親情關愛,內心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
“沒想到兒子會變成這樣。”上周四,磊磊的媽媽陪他到醫院復診時對醫生說,作為母親,她感到很內疚,只想著拼命給兒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常常連坐下來給孩子講個故事的時間也沒有。
如今,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的家庭并不少見。據最近出版的《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與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相比,易出現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情緒問題、交往問題、自卑心理、逆反心理。
白雪光教授說,因父母外出打工、經商或學習而被寄留在家鄉,由爺爺奶奶、親戚朋友或老師監護、代養的孩子,可以稱為“情感孤兒”。她平均每月接診10多例因父母疏于照顧導致孩子產生情緒障礙的病例。白雪光提醒,父母要承擔自己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因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每月接診10多例情感孤兒,一名心理醫生疾呼——
別讓親情成為奢侈品
“磊磊的案例讓我感到很心酸。”武大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青少年心理專家白雪光昨日回憶稱,初次見到磊磊時,他一言不發,也不抬頭看人,只是拉著奶奶的手,目光中流露出一絲憂郁和冷漠。
當問到“想不想爸爸媽媽”時,他才點點頭,小聲地回答“想”。見過幾次面后,磊磊告訴她,別的同學都有父母陪伴,可他沒有,奶奶去參加家長會,同學開玩笑說他是孤兒,為此他哭了好幾天,從那以后,他就覺得自己是個被爸媽拋棄的孩子。
磊磊的奶奶告訴白雪光,孩子平時在家能吃能喝,很正常,如果不是孩子出現幻聽癥狀,行為有些異常,她絕不會想到帶孩子來看心理門診,更不相信孩子會有心理問題。
白雪光介紹,長期和父母分離,磊磊極度缺乏父母的關愛,同學的一句玩笑話是引爆孩子情緒的導火線。
白雪光稱,兩個月來,磊磊來過醫院三次。前兩次都是奶奶帶來的,直到第三次,母親才從上海趕回武漢。“這次有母親的陪同,磊磊的癥狀明顯好轉”,白雪光說,“孩子話比以前多了,也開朗了。”
看到眼前的兒子,磊磊媽告訴白雪光,自己很后悔。如今,這位媽媽已辭去上海的工作,專門在家陪孩子做治療,希望兒子能盡快恢復。
白雪光表示,從事心理醫療工作30多年,如今像磊磊這樣因缺失父母關愛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與日俱增,她平均每月接診10多例。這種“情感孤兒”大多內向、孤僻、敏感,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情緒障礙,患精神疾病。她說,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偏重于物質,回家無心和兒女交談,感情交流十分稀少。“由于教育方法不當,一些家長甚至成為孩子心理疾病的直接制造者。”
“別讓親情教育成為一種奢侈品。”白雪光說,如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家長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一些父母長期將孩子交給他人代養,而自己陪孩子的時間顯得愈來愈“珍貴”。孩子對父母的親情渴望甚至成為一種奢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愛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白雪光建議,家長即使工作再忙,也要留點時間給孩子。父母每日要給孩子一句贊美和鼓勵的話;除物質支持外,家長更要給孩子一些精神支持;和孩子建立一種伙伴、朋友關系,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王晶)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