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鼠年的春節就要來到了。過去的春節,最高興的就是孩子。因為“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辛苦了一年的大人們這時候心情放松了,對孩子的關心也多起來,穿新衣、戴新帽、收壓歲錢、放鞭炮……都讓孩子們不亦樂乎。然而記者發現,現在的孩子們早已經不為這些“小事情”而盼望過年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提起過年,很多家長和孩子對于傳統習俗也有不同的看法。
采訪實錄:
過年各有各過法
堅持傳統派:
有的家庭比較傳統,仍然堅持過年一定要穿新衣、戴新帽,掃塵、貼對聯、守歲……一個也不落下。今年72歲的晴姨就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但是問起晴姨過年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時候,晴姨卻犯了難:“老一輩傳下來的,過年都得這樣做吧,對孩子們有什么教育意義,我說不清楚。”不過雖然這樣,在晴姨看來,老傳統一定要繼承下來,現在現代生活已經越來越和以前不一樣了,如果連過年這樣的“大事”都不繼承,簡直不像話。
循規蹈矩派:
有些家庭也在多少繼承著傳統習俗,今年53歲的虹姐正帶著孩子逛花街。虹姐說:“像逛花街這樣的習俗是廣州街坊的老傳統了,過新年,我們家還會貼年畫,圖個熱鬧吉利嘛。”但虹姐也說不清每一項傳統究竟意味著什么。
不識傳統派:
而對于有些“后現代”的家庭來說,春節已經僅僅意味著假期,傳統習俗看起來不那么重要了。今年28歲的阿華剛剛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對于她和老公來說,春節就意味著一年中最難得的假期,“終于可以好好放松放松了,誰也惦記那些繁文縟節呢!”現在多數的孩子們對于春節傳統的過法也已經不是很有概念了,由于平時學習壓力大,父母的工作壓力大,所以難得的春節假期人們已經很少有空顧及到諸如祭灶、掃塵、拜年、貼春聯等中國農歷年的“傳統項目”。
傳統習俗逐個數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民俗的好機會。在吃、穿已不是孩子過節最主要的企盼的今天,怎樣使節日活動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呢?下面這套親子活動“套餐”,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品嘗”一下。
辦年貨:在過年之前,家長就要盡量安排時間與孩子一起,為過春節要買的衣服、食物、裝飾等物品做一個計劃。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對過節產生期盼的心理,感到春節即將到來的氣氛,同時讓孩子感到他是家里的一員,與其他人是平等的,同樣重要的。在購買東西的過程中,您不僅可以教孩子做事要有計劃性,還可以帶孩子接觸社會,認識不同的東西要在不同的地點購買,有不同的購買方式,這也是培養孩子消費能力的好機會。
除舊迎新:過去過春節家家都有“掃房”的習慣,現在,雖然沒有那么煩瑣了,但還是應該借過節的時機將家中好好地清掃一下。您可以將家中需要打掃衛生、做清理的地方做一下安排,如:那里需要清掃,什么時間清掃,誰來清掃,怎么清掃等。然后,按照商定的計劃進行。孩子有享受家庭溫暖的權利,同樣也有為家庭做貢獻的義務。讓孩子與父母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他會感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價值;還會從中體驗到父母勞動的辛苦;同時,更能增強孩子對家庭的意識和責任感。
裝扮家居DIY:為了烘托過節的氣氛,家里要做一些環境布置。可以根據家中房間用途、大小的不同,布置一些窗花、紙鞭炮、燈籠、鮮花等。家中成員可以各自提出自己的創意,從而體現一種寬松、民主的家庭氣氛,同時給孩子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本領的機會。
現在,新衣服和美味佳肴已經普通得提不起過年的興致了,那么過年最吸引寶寶的是什么呢?現代都市中“DIY”(自己動手做)頗為流行,它重過程、重體驗的精神頗受歡迎,它能使傳統的東西變得新穎,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平凡。
自制禮物表心意:過年的時候,寶寶都會收到壓歲錢。但長輩的好意,古老的習俗有可能被寶寶當成是理所當然。如何抵消壓歲錢帶給寶寶的虛榮心呢?過年前,父母可以讓寶寶為親戚朋友準備一點“小禮物”——可以是送給大人的,也可以是送給小孩子的,告訴寶寶禮物不必很貴重。讓寶寶自己決定送什么,可以是寶寶自己做的賀卡或卡通書、小玩具。這樣寶寶收壓歲錢的時候,就能接受明白這是“禮尚往來”了。
如果寶寶比較害羞,對新年里的拜年活動有些抵觸,父母不妨通過讓寶寶自己準備禮物,激發起寶寶對拜年的興趣。帶寶寶拜年,總要給寶寶表現的機會。寶寶也是你們全家拜年行動的一分子,可不是你們的小玩偶、小擺設。千萬不要在拜年的時候,把寶寶晾在一邊。寶寶只有在參與中才能體會到樂趣。
恪守春節習俗 傳承文化傳統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雖然各民族、地區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所有的習俗都圍繞著慶祝、感恩、祈福和濃濃的親情。派利市、貼對聯、守歲、拜年等傳統習俗,這些對于孩子的心靈成長和教育來說,并不是可有可無的。
“拜年”里學會尊敬孝敬 自古以來,春節時就有讓孩子給家里長輩拜年的傳統。古代的“拜年”講究比較多,往往需要孩子們一起“磕頭”,齊聲道賀。這種傳統現在在我國的某些地區仍然盛行,但大部分城市里“磕頭”已經簡化成簡單的問候了。不過,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發展,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升高,有的家庭里孩子充當著“小皇帝”的地位,別說給長輩拜年,不讓長輩生氣就不錯了。但事實上,由古代延續至今的“拜年”傳統是中國人最隆重的一種孝敬儀式,辛苦忙碌了大半輩子的長輩們在這個時刻得到了最多的天倫之樂,而孩子們也在一年又一年的“磕頭”拜年里學習到孝敬之道。專家認為,很多儀式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讓孩子們給長輩拜年,就很有堅持的必要。
壓歲錢體會幸福喜悅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們要給長輩拜年,而長輩們也往往在過年時準備好“利市紅包”,給孩子們“壓歲”。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一般來說,長輩們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過去,孩子們在過年時得到壓歲錢,往往是最被期盼的。現在家庭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平時可能也不缺錢花,但是專家認為,在過年時家長還是要堅持給壓歲錢這樣的傳統,讓它成為孩子們額外的喜悅和幸福。
“守歲”里體會辭舊迎新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社會學專家認為,現代生活中,“守歲”對于孩子來說更意味著在心里有個“辭舊迎新”的概念,在新的一年里更加振奮精神。
除了拜年、壓歲、守歲之外,我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里還有穿新衫、貼春聯、倒貼福字、放爆竹等等,其實每一項傳統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義。
記者手記
過年不要變成僅吃一頓飯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提起過年,不同的人對于傳統習俗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家庭比較傳統,仍然堅持過年一定要穿新衣、戴新帽,掃塵、貼對聯、守歲……;有些家庭雖然也多少繼承了一些傳統習俗,但已經漸漸不知道每一項傳統究竟意味著什么;而對于有些“后現代”的家庭來說,春節已經僅僅意味著假期,傳統習俗看起來不那么重要了。
記者發現,現在的孩子們對于春節傳統的過法已經不是很有概念了,由于平時學習壓力大,父母的工作壓力大,所以難得的春節假期人們已經很少有空顧及到諸如祭灶、掃塵、拜年、貼春聯等中國農歷年的“傳統項目”。如今過年有簡化的趨向,現代都市的某些家庭里,過年幾乎已經濃縮成吃一頓飯而已了。對于孩子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專家認為,了解傳統文化,了解民俗民風在孩子的成長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而對于孩子來說,也完全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快樂。(記者馮秋瑜)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