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市中招文化課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和化學。語文、數學和外語滿分為120分,物理滿分為100分,化學滿分為80分。各科考試時間分別為:語文150分鐘,數學120分鐘,外語120分鐘,物理120分鐘,化學100分鐘。
據介紹,與2008年相比,今年的《中考考試說明》在試題難易程度、題型和試卷結構等方面總體保持穩定,部分科目有所調整。對各學科的雙向細目表進行了適當合并、增刪,使考查目標更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實際。對題型示例中的部分例題進行了替換,題型示例中的題目形式更加多樣,更好地起到示例的作用。
語文
新增10個俗語
今年語文《考試說明》中,考試范圍的劃定更貼近課標的表述,同時更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說明將“考試范圍”中“語文學科考試以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的學習內容為考試范圍,適當兼顧北京市現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內容和教學實際情況”修改為“語文學科考試以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以‘課程目標’規定的內容為考試范圍,從北京市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統籌兼顧北京市現行各種版本教材的內容”。
刪除方言 新增10個俗語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語言文化積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今年的《中考說明》中新增加了10個俗語,分別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吃一塹,長一智;初生牛犢不怕虎;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書到用時方恨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人拾柴火焰高。同時,刪除了一些帶有方言色彩的詞語。如伙計;不常使用的詞語,如譏諷;異形詞,如啟程/起程。增加的詞語主要是生活中常用的詞語,如考察、考查;生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新詞語,如克隆、雙贏;一些容易讀錯的詞語,如翹首、聯袂。
對“附錄五”作了部分微調,替換了64個雙音節詞語,4個四音節詞語,還刪除了2008年《考試說明》題型示例中的第20題和第22題。加入2008年北京市中考“綜合性學習”試題。據了解,這樣安排并不意味著刪除的這兩種題型不重要,而是因為這兩種題型在“綜合性學習”試題和其他試題中已有體現,沒有必要再單獨列題。
題型示例以課標卷題目為主
此外,在說明中的“題型示例”中以近兩年北京市中考課標卷中的題目為主,也采用了其他試卷中的一些優秀試題。記敘文閱讀用2008年的《鄉間的廟會》替換了原有的《望柳莊》。說明文閱讀中用2008年的《小品建筑》替換原有的《擦去蒙娜麗莎的歲月痕跡》,增加了一篇新的說明文《年畫》。議論文閱讀增加 2008年的議論文試題。作文用2008年中考作文題“向前,向前,向前!”替換了2008年《考試說明》中的第一題“選擇”。在“表達交流”部分中還明確增加了寫“記敘文”的要求。
今年的數學《中考說明》易、中、難試題的分布為5比3比2,與去年相比沒有變化。但更加注重對能力的考查,知識點考試的要求也更加具體。
從《中考說明》的試卷結構可以看到,試卷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這三部分知識內容的分布為60比46比14,易、中、難試題的分布為5比3比 2,與2008年相比沒有變化。今年的中考數學試題十分注意體現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對數學思想方法及能力的考查,突出對實際應用和創新意識的考查。
考試要求仍分三檔次
考試要求仍為三個層次,分別用A、B、C表述,其中A層次對應原基本要求;B層次對應原略高要求;C層次對應原較高要求。在各層次的表述中刪去了過程性目標的表述,突出了考試的性質,使三個層次的界定更符合課標精神,更利于操作,更合理。
A層次:能對所學知識有初步的認識,能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征,并能在具體情境中進行辨認,或能描述對象的特征,并能指出有關對象的區別或聯系。
B層次: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和簡單的實際問題。
C層次:能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征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和聯系;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實現對特定的數學問題或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
部分知識點要求降低
在考試內容及要求中對知識和考試要求細目表重新進行了修訂,調整了一些知識點的考試要求層次和語言表述,部分知識點的考試要求降低。例如,與去年的《考試說明》相比,絕對值、分式的運算、平面直角坐標系、反比例函數、相似三角形、多邊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概率等知識的C級要求刪掉或降為了B級,并調整了方程的解、解不等式(組)、函數及其圖像、解直角三角形、軸對稱、平移、旋轉等知識的C級要求。B級要求中刪去的有5處,A級要求中變化的有5處。
題型示例新增探究性綜合題
今年的題型示例中增加了一些題目,調整了部分題目。在復習中,同學應該加強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落實,要注意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解答題中第14題:請閱讀下列材料
問題:如圖1,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點A、B、E在同一條直線上,P是線段DF的中點,連結PG,PC。若∠ABC=∠BEF=60°探究PG與PC的位置關系及PG/PC的值。
小聰同學的思路是:延長GP交DC于點H,構造全等三角形,經過推理使問題得到解決。
請你參考小聰同學的思路,探究并解決下列問題:
(1) 寫出上面問題中線段PG和PC的位置關系及PG/PC的值。
(2) 將圖1中的菱形BEFG繞點B順時針旋轉,使得菱形BEFG的對角線BF恰好與菱形ABCD的邊AB在同一條直線上,原問題中的其他條件不變(如圖2),你在(1)中得到的兩個結論是否發生變化?寫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證明。
(3) 若圖1中∠ABC=∠BEF=2α(0°<α <90°),將菱形BEFG繞點B順時針旋轉任意角度,原問題中的其他條件不變,請你直接寫出PG/P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這道題是一道探究性的幾何綜合題,題干是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呈現的,要求考生認真閱讀材料,從材料的提示中獲取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也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與探究能力的考查,本題從特殊到一般,就是要讓考生從運動變化中探究不變的數學本質,再從不變的數學本質出發,尋求變化的規律,使學生經歷了問題探究的全過程,從而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應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此題的設置,考查學生對菱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三角函數、圖形變換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英語 習慣用語增加105個
2009年中考英語《考試說明》分為考試范圍、考試內容和目標、試卷結構、題型示例、題型示例參考答案和附錄6個部分,英語的試卷結構、題量以及分值均有變動。
聽力降分 閱讀表達增題
第I卷聽力第二大題由2008年每小題1.5分調整為2009年每小題1分。
第I卷單項填空由2008年18小題18分調整為2009年16小題16分。
第I卷閱讀理解由2008年22分調整為2009年24分。
第Ⅱ卷“語言知識運用”由2008年2道大題調整為2009年1道大題。
第Ⅱ卷2008年“閱讀與表達”1道大題調整為2009年“閱讀理解”2道大題。
對話題型有變
聽對話選圖題目上,考試要求由去年 “聽對話,選擇與對話內容相符的圖片,將代表圖片的字母填寫在相應序號后的括號內”調整為“聽對話,選擇與對話內容相符的圖片”。
去年的“根據對話內容,用方框中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調整為今年的“閱讀短文選詞填空”。選材由對話或短文調整為短文,考查形式由要求有詞匯的適當形式變化調整為不變化,主要根據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由上下文決定詞匯的選擇。
新增105個習慣用語和書信表達
附錄中,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由去年的95個調整為今年的200個,增加了105個。話題項目表在去年的基礎上進行了簡約化的調整,以“中英文條目形式”出現。
書面表達由2008年“根據中文大意和英文提示詞語,寫出意思連貫、符合邏輯、不少于60詞的短文”1種考查形式調整為2種形式,增加了“根據中文提示和英文書信內容,寫一封意思連貫、符合邏輯、不少于60詞的回信”的形式。
題型示例貼近真實生活
《考試說明》根據《課程標準》來確定考查內容與標準,如雙向細目表中的語言技能細目、功能意念項目表、話題項目表和詞匯表基本按照《課程標準》的5級要求確定。在題型示例部分里,試題選材考慮學生實際生活和身心發展水平,選用真實、地道的語言素材等特點,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倡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來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精神。
一部分題型示例,從考試形式到試題的設計都使語言的形式、意義、運用緊密結合,通過聽、讀、寫等形式來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比如關注真實語境的設置(如書面表達題的情景設置),關注綜合技能考查(如聽寫結合、讀寫結合)。黨曉暉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