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十月底了,在一些大學的自習室、食堂、宿舍里經常還會出現不少熟悉的身影。他們已經在校園里呆了四年,也順利拿到了畢業證書,但或者為了考研,或者為了出國,或者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卻租不起房子,總之,他們都有充足的理由繼續留在學校里,成為“校漂族”的新成員。
一個校漂族 六年“漂流”史
小林已經快三十了,但依然是校漂一族,他經常拿自己打趣:“我恐怕是要在象牙塔里過一輩子了!毙×2001年大學畢業,本科專業不錯,又修了雙學位,本來很好找工作,但父母堅持讓他讀研,他也覺得學歷高一點兒沒壞處,就聽了父母的,把本來找到的工作辭了,加入了考研大軍。
“其實要是大四那年認真復習,也能考上,但當時沒當回事兒,結果耽誤了一年!辈贿^,小林的考研路還算順利。住在老鄉兼學弟的宿舍里,租了老鄉同學的一個鋪,小林每天早出晚歸,自習室、食堂、宿舍三點輪流轉,就跟大學讀書時一樣,半年多過得那叫一個充實。2002年,小林考上了研究生,不用再過寄人籬下的日子,正式回到大學校園之中。
“我沒想到,研究生畢業后工作比三年前難找多了,去了好多家企業面試,但收入不比當年高多少,條件還很苛刻!本瓦@樣,小林在校園里又晃蕩了半年,依靠給研究生階段的導師打零工養活自己,直到后來在河北省某企業找到一份產品營銷工作!按蟮膶I方向是對口的,但我是做研究的,干不了營銷,不到半年我就辭職了。”這時候,已經是2005年的秋天了,何去何從讓小林很迷茫,萬般無奈他選擇了繼續讀書,考博士。
“已經在學校里混了這么久了,好多學弟學妹或者出國或者工作,就我還一事無成,實在有點兒不好意思。”于是,這一次,小林沒有選擇回母校,而是去了同一城市的另一所大學附近租了間房子,雖然周圍環境不同,但依然是早出晚歸,依然是三點輪流轉,小林覺得,“自己越來越適合讀書,而且只適合讀書。”他很想就這樣呆下去,又很怕一直這樣呆下去,父母一天天老了,讀研究生時談的女朋友也馬上要畢業了,自己還這樣“漂”著,能行嗎?
校漂族個個理直氣壯
“校漂族”不算是什么新現象,大約四五年前,就引起過不少媒體的關注。但媒體報道、專家分析、師生對話之后,“校漂族”依然我行我素,近幾年更是呈現有增無減的趨勢。到底是什么讓這些畢業生選擇留在學校,難道象牙塔里的生活真的如此讓人留戀嗎?
媒體曾經把“校漂族”分成四類,認為“校漂族”主要是求職不滿意或遇到困難、回校再謀出路的“不就業派”;為避開就業高峰、增加就業砝碼的“考研派”;少量是坐吃家庭財富的“瀟灑派”;而因為拿不到畢業證、學位證又不愿離校的“邊緣派”則占極少數。從記者實地了解的情況看,這四大類“校漂”近年來并未出現太大變化,但因為就業不如意或就業后收入不足以在校外養家糊口造成的校漂情況更多,而多數“考研派”也是因為就業方面的原因才選擇考研的。
與頭兩年相比,如今的校漂族真的長期混在學生宿舍里的只占少數,大部分是在學校旁邊租的房子。在萬德莊大街附近的居民樓里有不少在校大學生租了房子,其中就不乏校漂族。劉明、李憫和張曉杰(均為化名)都是校漂族,李憫更是已經“漂”了四年之久,現在他們就和一個本科生租著一套兩室一廳的單元房。房間里面除了上下鋪的床以及和學校一樣的放衣服的柜子外,幾乎沒有其他擺設。劉明和張曉杰的屋子里還擺著兩臺電腦,李憫則整天背著個筆記本“漂來漂去”。
劉明畢業于外地一所專科院校,工作一年后,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工資收入,辭職來到天津,先是通過自考由?粕媳究,如今準備接著考研究生。張曉杰則是本地人,不過家離學校較遠,2006年畢業前考研沒考上,發狠心繼續考,結果2007年公布成績,他又一次名落孫山,這次差的不多,只有十幾分!耙呀涍@樣了,我怎么也得再拼一次,明年有九成九的把握能考上。”張曉杰如是說。
劉明和張曉杰的校漂點在天大,每天吃飯上自習都在一起,除了學習,沒什么娛樂活動,生活過得挺苦,倒是屬于“瀟灑派”的李憫舒服多了。李憫的家其實離他租房的地方不太遠,但他不愿意回家,也不想找工作,他的邏輯是“趁年輕就該長長見識,多走些路,開開眼界,我決定出國!背鰢钠焯柎蛄怂哪,李憫的成績卻不容樂觀,開始兩年托福沒考好,后來勉強過關了,又找不到接收的學校。但李憫對此并不緊張,“再呆兩年看看,實在不行就跟著我爸做生意!
源于大學時缺乏人生規劃
對于“校漂族”,各大學的態度基本相同,那就是“學生既然畢業,就應該離校,但不會采取強制手段,畢竟這都是自己的學生”。但有的在校生對于“校漂族”的存在表示不滿,他們認為“校漂族”占用了本來屬于自己的有限資源!叭プ粤暿遥@些人比我們還積極,去晚了都沒座位,這讓我們怎么學?”而且,“校漂族”的出現無形中給學校的住宿、餐飲、保衛工作帶來了壓力。
另一方面,長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生活,對于“校漂族”也并非有利。從“校漂族”的生活狀態來分析,他們的人際關系單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范圍的交際活動,容易孤立、焦慮甚至抑郁。從他們“漂”的本質上講,是逃避社會現實,逃避應承受的社會責任的表現,不但不利于年輕大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還會淡漠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控風險的能力。
那么,有沒有好辦法讓“校漂族”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呢?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認為:“其實‘校漂族’中的大多數,是當初求職時期望值太高了。讓學生們有個正確的求職觀,讓他們找到一份工作,才是讓‘校漂族’走出漂泊生活的根本辦法!毙睦碜稍儙燀n宜中在某高校任教,結合自己接觸的一些案例,他認為,大學期間沒有好的規劃是“校漂族”現象形成的根本原因。許多大學生將考入大學視為人生的重要目標,達到心愿后沒有進一步目標,四年的學習生活更像一個悠長的假期,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更是沒有考慮過。
讓“校漂族”直面社會上的激烈競爭,就一定要先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優勢與特點。為自己做一個符合自身的職業定位,是他們擺脫“校漂”身份的第一步。當他們知道了自己的優勢在哪里,知道了自己的競爭力在何處,就會有面對競爭與壓力的自信和勇氣,去迎接快節奏、高消耗、高強度的生活。對于“校漂族”而言,如果自己無法做出準確定位,應該求助學校輔導老師或者職業規劃咨詢專業機構。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從現在開始,綜合各方面因素給自己制定長期職業發展目標,再分解成一個個短期規劃,每一步應該如何去走,該朝哪個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數,就不會停滯不前漂在學校里面而漂不進社會。(文/繆鵬翀 攝影/姜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