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
吃“洋快餐”成了英語作業
上周末下午5時30分,在武漢經營一家公司的陳亮(化名),正要趕赴一個生意上的應酬,突然接到14歲的女兒打來的電話。
女兒陳婷婷(化名)在一所重點中學讀初二,平時乖巧聽話,學習成績優秀。婷婷在電話中說,英語老師當天布置了一道特別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們利用周末時間,和父母一道去麥當勞、肯德基或必勝客等“洋快餐”店吃飯。老師要求,同學們在吃飯時,不但要記下這些快餐的菜名、爸爸媽媽吃了哪些東西,還要求帶上相機拍照。當天回家后,再寫成一篇英語作文。
眼看晚餐的時間快到了,女兒在電話中十分焦急。陳亮也不敢怠慢,推掉了應酬,并立即給剛下班的妻子打電話。半小時后,一家人在女兒的學校門口會合。女兒提出,肯德基和麥當勞去過多次,一家人便驅車趕往漢口的一家必勝客披薩歡樂餐廳。
下午6時,陳亮一家到達餐館時發現,門外排起了長龍。陳亮領了號牌,加入了排隊的人群。焦急地等了近1個小時后,陳亮一家終于進了餐館。點餐、協助女兒記下菜名、拍照,一家人忙了1個多小時,終于將英語作文所需的素材準備完了,一家人這才開始吃飯。這頓飯共花去200余元。“在洋快餐店里吃了一頓飯,就能提高孩子的英語寫作水平嗎?”陳亮對此深感懷疑。不僅如此,為了完成女兒的家庭作業,陳亮不得不犧牲了自己的工作。雖然心里極不情愿,但也無可奈何。“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子女的教育成為家庭的第一需求。家長們覺得,只要經濟能力允許,多花點錢和時間,為了孩子的教育和學習還是值得的”。
寫觀察日記要逛海洋公園
同樣為完成孩子的家庭作業煩心過的,還有武昌的曾女士。
曾女士的兒子曉雨(化名)今年14歲,就讀于武昌的一所中學。曉雨上初中一年級時,和曾女士的一次矛盾,讓曾女士至今記憶憂新。
曾女士說,一天曉雨放學回家告訴她,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學生們到海洋公園觀察海底動物,然后完成一篇觀察日記。
看著兒子曉雨臉上興奮的表情,曾女士卻犯難了。海洋公園一張門票需近百元,如果她帶著曉雨一塊去,就要花費掉近200元。而她和丈夫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加之婆婆正因心臟病住院動手術,巨額醫藥費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曾女士把家里的情況解釋給曉雨聽,并和他商量,能不能到書店買一本海洋動物的畫冊,讓曉雨回家對著畫冊寫日記。“同學們都能去看海豚,為什么我卻只能在家看畫冊”,曉雨委屈的淚水讓曾女士也感到心酸。看著曉雨含淚跑回房間,曾女士心如刀割。想到孩子平時很內向,擔心孩子想不開,曾女士思來想去,咬咬牙,還是帶著曉雨去了海洋公園。
是家庭作業還是“家長作業”?
無獨有偶,今年3月底,本報金報教育小學QQ群上,一位家長提出的有關“另類”家庭作業的問題,引起家長們的激烈討論。
這位網名為“彪彪男”的家長介紹,近日,老師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業:在“走進奧運主題活動”、“創建書香校園主題活動”方案中,學生和家長可任選其一。家長還須就活動形式、參與對象、活動內容等進行設計,并以簡要文字稿的形式呈現。“學校要搞活動,卻讓學生和家長‘想點子’,這不是增加家長負擔嗎?”
就此,還有一些家長介紹,有的老師讓家長跟孩子一起辦報紙,結果,家里大人齊上陣,自己幫不了忙,還得請來同事朋友一起幫忙。
有話大家說
孩子會反感老師和家長
中學生家長曾女士:對于經濟條件尚好的家庭來說,吃頓飯、去一次海洋公園是可以承擔的。可是,這些學生中也不乏低保家庭,吃一頓“洋快餐”可能就要花去好幾天的生活費。如果因為家庭的經濟原因,而令孩子不能完成這個家庭作業,必然讓孩子產生自卑感,甚至對家長和老師產生反感。
我們被孩子的作業“綁架”了
小學生家長王先生:這些“另類”家庭作業,是真能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還是變相地成為轉嫁給家長的負擔?其實,這些另類的家庭作業,對我們就是一種精神綁架。
經常有專家為孩子們吶喊“作業多要減負”,其實我們這些當家長的也不輕松,也真想減減負啊。比如我的孩子所在的小學,布置許多“探索型”的作業,都具有較大的難度,最后只得由孩子“動口”,我們家長“動手”。
學習語言 了解背景文化是必要的
中學教員葉繁:我從事英語教學10余年了,想就“洋快餐”作業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了解相應的背景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是老師布置作業的形式值得商榷。
我曾在一個外國人學說漢語的電視節目中看到,考官要求一名外國學生效仿全聚德烤鴨店里服務員的吆喝聲。如果這名學生沒有去過全聚德,沒有實際的體會,他是不可能吆喝得出來的。
相比之下,在中國常見的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店里就餐時,也許不一定能聽到純正的英語對話,但能激發孩子們主動了解這些文化的興趣,對于一些不懂的知識,有些孩子回家后會主動查詢字典去弄懂。
盡管是有必要的,但這種家庭作業最好不要成為孩子的必修課,教師應作為一種建議告訴孩子們。
另類作業不等于生活教育
華中科技大學博導李太平:我認為,老師們布置的“另類”作業,是基于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論,即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
生活教育提倡從生活出發,來教育和關心學生。老師和家長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但也得注意方式和方法,考慮家庭的承受能力以及可操作性。現在有很多免費的實踐活動,操作簡單,都可以起到生活教育的目的。
大學老師李國毅:我從事了近20年教育工作,我覺得,首先要清楚老師布置家庭作業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確定應該怎么選題。
這其中有幾個關鍵點:1.家庭作業是學校教學的輔助和鞏固;2.要貼近孩子自己的生活,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素材,自己的樂趣;3.家長要引導和誘發孩子從自然的生活中去發現“作業”。做到這些,孩子的家庭作業就會在快樂中水到渠成。
我想舉一個我兒子的例子。上周,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回家說語文老師要他們寫日記了。吃過晚飯,我帶孩子到護城河邊散步,路上,我告訴孩子:“日記不是把一天自己干的事全寫下來,而是找一點最有意義的、最喜歡的,你現在認識的字不多,一次寫兩三句話就行了,把想說的表達出來。”
來到河邊,有老人跳舞、小孩溜冰、放風箏的……小家伙想了一會兒說:“河水清清的,柳樹綠綠的,好多人,大家可高興了!”我驚喜地發現,其實,孩子雖不知道“和諧”,但無意中卻描繪了一幅“和諧”的圖畫,而“清清的、綠綠的”這兩個詞是孩子剛剛學會的。
我想,如果為了讓教育更貼近生活,那生活本身應該是五彩繽紛、多姿多彩,是自然狀態下的,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更不是強制統一的。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引導孩子關注生活,關注自然本身沒有錯,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但布置的上述另類作業,不但有悖新課改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可能給學生、家長帶來負面效應。對學生的學習不但沒有幫助,還可能使他們受到心理傷害,家長怨聲載道也就不足為怪了。
鏈接
南京:學校布置養蠶作業
家長迫不得已爬樹偷采桑葉
今年4月29日上午,幾名學生家長在南京南湖路沿河二村廣場爬樹偷采桑葉時,被市民以毀綠報警。
很快,派出所民警趕到,對爬桑樹采桑葉的人進行制止和批評教育。“我們是被上小學的孩子逼的,孩子的老師向這些小學生布置什么養蠶科普作業,其實是向家長們布置了一道難題。”家長們無奈地說,采桑葉是為了幫助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
胡女士說,兒子在河西某小學上三年級,兩周前孩子班主任給孩子布置了一道養蠶科普作業,并讓孩子帶回了一些幼蠶,要求他們每天觀察并記錄下小蠶的生長過程。這下,難倒了廣大的學生和家長,因為南京只有人賣蠶,卻幾乎沒人種桑樹,南京的公園和行道上很少看到桑樹。為了幫助小孩完成作業,很多家長焦心不已,每天一大早四處尋找什么地方有桑樹,一聽什么地方有,家長們都私下通氣,趕來采摘,生怕采不到桑葉,斷了蠶寶寶的“糧”,影響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科普作業,更怕傷了孩子的心。“你說老師布置這樣的作業,不是存心刁難家長嗎?”,家長們紛紛委屈不已。
一位姓張的學生家長表示,在南京一些小學里,有時老師給小孩布置的作業中,確實碰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作業,比如,有的老師讓小學生養蝌蚪,觀察蝌蚪的成長,可是,南京市里各公園、有水的池塘根本見不到蝌蚪,家長被逼無奈開車到農村、郊區的池塘里尋找,有時還找不到。找回來后,養蝌蚪也成了難題,有的家長找來金魚缸養,沒想到幾天過后,蝌蚪全死了,令孩子傷心不已。(孔祥福 肖麗瓊)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