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在浙江工業大學的校網上,有這么一則通知,外人看來很不起眼,其中文字和往年相比也相差不多。但就幾十個字的變化,卻在整個工大的教師圈引來了轟動效應。按照該校某學院院長的說法,“一些老師都高興得跳了起來。”
到底是什么通知讓那么多老師興奮?原來是場關于教師職稱評聘的改革。
現象
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
在全國各個高校里,受各種原因的驅使,很多老師都忙著搞科研,拿項目,甚至自己開公司,尤其是教授越來越“遠離”課堂。
高校教師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現象。不少人士對目前的高校間職稱評比這個指揮棒提出了不少批評意見。
2007年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就提出:“要鼓勵青年教師在教學業績上脫穎而出,使他們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榮譽感,而且還要讓他們因教學成績而獲得相應的經濟、政治待遇。要把教學業績作為評價教師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價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把利益導向引導到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引導到提高教師教學技能和育人水平上來。”
在此背景下,相應的改革正在各個高校內悄悄開展。
改革
課上得好也能評上教授
今年,一則《浙江工業大學2008年度教師及其他專業技術資格評聘工作實施意見》,讓工大的老師們很受鼓舞。
其中的文字,別人或許不在乎,但在很多工大的老師眼里,卻是工資福利、社會地位的提高,作為教師,更是最大夢想的延續。
以往,評職稱的三條硬指標是各級刊物發表論文、獲得各級的科研項目以及各級各類的科研成果,唯獨沒有對老師的教學質量提出過要求。
而新的政策則是,在相應職稱申報時,對教學名師、教學質量優秀、獲得全國性競賽的指導教師、教學建設項目等在課堂教學一線、教學建設一線取得的實踐性成果視同教學成果獎或教改項目。
“也就是說,教書教得好,同樣可以作為評職稱的重要條件。”浙江工業大學人事處處長肖剛說。
案例
好老師終圓教授夢
這一文件出臺后,工大的老師在座談會上紛紛表示贊同,因為之前,許許多多在教學一線,一心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的他們,常常苦惱評不上副教授、教授,享受不到應有的榮譽和待遇。
某學院的院長則說,該政策的出臺,讓他們學院受益很大,很多老師聽到這個消息后都高興得跳了起來,“我相信,這種喜悅會在今后的教學中體現出來。”
盧成原就是這些老師中的一位。
在今年10月前,盧成原還是浙江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從教24年,在工大任教8年。2003年以來,他連續四次獲得學校的“教學質量優秀獎”。這個獎勵意味著,他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但這種認可一直換不來他渴望獲得的教授職稱。這些年來,他一直被教授職稱的硬杠杠壓著。
按照工大的原先的職稱評聘政策,要評教授,必須至少滿足三個條件,那就是在教學或科研上,在最高級別的刊物上發表論文兩篇以上,獲得兩個以上的省部級科研項目,還有省部級以上的獎勵兩項。
“我滿足了前兩條,但后面一條一直沒法達到。”他說,因為他大學是本科畢業,從教以來,一直在教學一線,沒有搞過科研項目,更別說拿省部級的獎項了。
但今年工大新的教師職稱評聘政策里,提到連續兩學年獲“教學質量優秀獎”的教師,在申報晉升專業技術資格時,上述實踐性成果等同于教學成果獎,使得盧成原成為全校第一個受益新政策而評上教授的人。
“教授比起副教授來,一年工資多不了多少錢,但那是我們做老師的榮耀和夢想。”他說,現在夢想實現了。
說法
讓教授回歸課堂
肖剛說,現在很多高校的老師,為了評職稱,都努力搞科研,卻把教師的本職工作忘了。“老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我們工大進行職稱評聘及其他教學改革,就是要通過職稱評比這根指揮棒,引導和鼓勵教師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實踐。讓我們的教授們回歸課堂。”
在工大新的考評體系里,教學、科研兩類考評指標,由教師自愿選擇。選擇以科研為主的老師,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教學上就可以少顧一些;而選擇以教學為主的老師,就要鼓勵他們把精力放在教學上。
“通過職稱政策調整,進一步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引導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重視教學工作,潛心教學工作。”肖剛表示。□本報記者 章建森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