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席分析師之稱的黎文江先生在6月25日的《廣州日報》發表《富裕小康的廣州市民居住水平卻偏低》一文,對本報此前進行的空置率調查(詳見《羊城晚報》2010年6月6日A1版及6月8日B9版《20.24%!廣州住宅空置率超警戒線一倍》)提出質疑,拜讀之下,不得不有所回應。
黎先生開篇即為我們和讀者普及“空置率”知識,指本報有“概念混亂”之虞。顯然是黎先生未充分理解本報所指向的“空置率”概念。
為厘清學科上的概念混亂,本報采樣調查之“空置率”是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空置率”。它區別于國家統計局針對新建商品房的“空置面積”(此一口徑現已廢置不用),也區別于開發商銷控表上的“空置房”,而是社會存量房市場上的“空置率”。我們認為,關注存量房的空置率,在于關注房地產市場泡沫程度,在于關注財富分配不均的風險,更在于關注社會資源浪費之風險。是為全社會需直面的風險。遺憾的是,黎先生對此卻熟視無睹。
第二個問題是黎先生認為我們夸大了空置率。究竟是大了還是小了?眾所周知,采樣調查難免產生誤差,而誤差在一定范圍內被允許。而減少誤差,關鍵往往在于調查的方法和標準。本報調查取樣努力做到全市范疇覆蓋,且兼顧了自住型樓盤和投資型樓盤。而在調查中訂立標準從嚴,以用水量、用電量低于1噸、1度為標準。正因為如此,本報得出20.24%的空置率尚給人偏少的感覺。所以,我們所調查的空置率是偏于保守的。
黎先生文末筆鋒一轉,以廣州人均居住面積不足,反駁“空置率超國際警戒線一倍”,他說:“廣州城市居民平均每戶僅有一套不足80平方米建筑面積住房。因此,雖然九成家庭擁有自己住房,但并不寬敞……就算是‘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人均25平方米居住面積指標也達不到,還談何‘空置率超過國際警戒線一倍’。”
這顯然在邏輯上是謬誤的,就像說,當一個人身體缺鈣,還談何脂肪過剩?而在我們現在的住房問題上,正是“缺鈣”與“脂肪過剩”同在!在我們看來,正因為人均未達標,20.24%的高空置率益發顯示社會矛盾之尖銳,住房結構之不合理。從而更折射出本報空置率調查之意義;也更反映出社會資源浪費、社會貧富不均之觸目驚心。由此積聚的危機,我們相信,這是發達國家定出的所謂“警戒線”所未必包含在內的。即西方國家的“脂肪過剩”,未必同時深患“缺鈣”之苦,所以他們的警戒線,還僅僅是“脂肪過剩”的警戒線。我們在此吁請中國的社會學家,結合“住房未達標城市”的特征,研究出有中國特色的“空置率警戒線”,我們相信,新的警戒線將會比“國際警戒線”更為嚴酷。
房地產市場受到格外關注,正是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典型反應。空置率之調查,在于對社會財富現狀作一初探。區區此意,未敢自是,茲再次就正于業界大佬黎文江先生。 (詹青)
參與互動(0) | 【編輯:林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