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迎著調控政策逆勢上漲不僅是諸多統計數據證明了的,也是公眾深切感受得到的,是不可爭辯的事實。然而,有關部門卻意外地拋出了一份成績單:
房地產市場調控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總體平穩。二是住房供應結構調整有了好的開端。據建設部信息系統數據,在全國40個重點城市批準預售商品住房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積所占比重由2006年上半年的19.18%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24.31%。三是住房價格總體平穩。2003年以來,隨著各項調控政策措施的落實,全國房價總體上趨于平穩,絕大多數城市住房價格漲幅較低,長江三角洲地區一些城市房價一度穩中趨降。
這份樂觀的總結是值得商榷的。房市調控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首先要看兩個方面:一是高房價是否回調、趨穩。二是住房供應結構是否符合調控要求。但恰恰是在這兩點上,調控遠未到位。不顧實際情況的盲目樂觀只會陷入自欺欺人的誤區,從而,把今后的房市調控引向歧途。
以住房供應結構為例。第二次房市調控政策出臺時中央明確要求:“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緊挨著這句話后面還有一句重要的表述:“過去已審批但未取得施工許可證的項目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應根據要求進行套型調整。”
顯然,如果中央的這項政策得到認真執行,即使剔除時間差因素,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到今年上半年為止怎么可能只有24.31%?發改委公布的數據更清楚地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國家發改委7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90平方米以下住房完成投資僅占住宅投資的19.5%。大戶型仍是主流。對于這種嚴重偏離中央調控要求的狀況,有關部門不僅不自省,反而沾沾自喜地拿出了一份表功的成績單,委實令人費解。
同樣,對于房價的快速上漲,民眾無不有深切的感受。一些城市更是創下了離譜的記錄。據報道,截至6月21日,深圳樓市均價為15487元/平方米,與2006年深州市全年平均房價每平方米9384元相比,上漲竟然超過七成!北京的房價更是在有關部門的眼皮子底下上演了一波強勢上漲行情。所謂“住房價格總體平穩”的依據源自哪里?
有關部門不僅未能正視阻礙調控的原因,甚至,也未能反省自己在房市調控中一度錯位的立場和表現。恰恰是有關部門自己成為挖開房市調控墻腳、把剛性政策軟化的主導者。
比如,對于“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要占開發總面積的70%”這一被高度剛性化的細則,建設部先是下發“解釋”,認為“70%比例要求適用于各城市年度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總面積”而不再是某一具體的項目,使得70%的要求因植入整個城市的大背景下而加大了回旋余地。接著,建設部又在1月9日公布的《90平方米以下住宅設計要點》中,把小戶型面積標準“放寬”,所幸的是,這一“房寬”意見被國務院緊急叫停,建設部也公開承認其做法“不符合國務院辦公廳和建設部文件要求”。一個部委自己違犯自己的“文件要求”只是一種偶然嗎?還有比這更滑稽的嗎?
刻意掩蓋問題、縮小問題而夸大調控效果、夸大成績,很容易誤導中央對房市調控效果的判斷和對今后調控政策走向的布局。事實上,有關部門現在連很基本的一些問題都還沒有真正弄清楚。比如,對于空置率問題,連空置率的定義都還沒有確定下來,遑論空置率?再比如,對于房價的統計問題,發改委、建設部、統計局和地方房管局等部門,統計方法各異,結果自然也相差千里。對于同一城市同一時期的房價,有的統計結果是上漲,有的則是下跌。面對如此亂局,有關部門想對房價的真實走勢作出準確判斷都非常困難,哪來的心情表功?
古人云,知恥而后勇。房市調控需要自省精神,只有嚴格執行中央調控政策,不斷地正視問題、反思不足,并查找根源,及時研究、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并認真執行,才能使房市調控逐漸步入良性軌道。倘若一味沉浸在虛幻的政績中不能自拔,只會離調控目標越來越遠。(時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