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就已出臺的房貸新政,至今沒能完全得到落實,大部分銀行尚未出臺實施細則,有的銀行暫停了房貸業務的受理。讓人看不懂的是,二套房貸的認定標準出現了爭議,不同銀行的理解完全不同。
二套房貸認定標準的爭議,是不同商業銀行對房貸業務的寬松之爭,其核心則是以個人還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界定。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等銀行出臺的細則,是以個人來界定,不涉及借款人的家庭成員。這意味著丈夫申請了一套房貸,還能以妻子的名義按首套房貸的優惠再申請一套房貸。華夏銀行的政策更加寬松,對此前貸款已結清的,仍給予首套房貸的優惠待遇。相比之下,大銀行的政策趨緊,建設銀行明確貸款人第二套住房的認定標準以“戶”為單位,并將北京地區的第二套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提高至50%。中國銀行在江蘇等地同樣以家庭為考察單位,如果其中一人已貸款買房,不管是不是婚前財產,都會被認定為第二套以上住房。有消息稱,央行正聯合四大商業銀行討論房貸“第二套房”的核定標準,預計近日將確立統一的“第二套房”認定標準。中小銀行中,興業銀行也采取按“戶”認定二套房貸的做法。
不同銀行對二套房貸認定的差異,實際顯示出其對貸款緊縮政策的不同認識和態度。今年以來,央行連續多次加息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貸款增長的勢頭還未得到有效抑制。其中,中小銀行“功不可沒”。央行上海總部的報告指出,從貸款機構看,第三季度新增的人民幣貸款中,中小商業銀行為增長主力,占滬上全部中資金融機構增量的62.3%,同比多增104億元。中小銀行為何貸款增長迅速呢?該報告又稱,“上市銀行回報股東壓力加大”。可見,中小銀行為了提高利潤,而對貸款業務“戀戀不舍”,降低貸款增速的努力成了“啞炮”。從相關上市銀行的季報預告中也能看到,貸款增長是拉動銀行業績增長的主要“功臣”。民生銀行預告,“公司貸款、投資、理財等業務穩步快速發展,經初步測算,預計2007年三季度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70%左右”。
如果一家銀行看重貸款業務,難免對房貸業務“寵愛有加”。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上海市中資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209.9億元,為上半年個貸款增量的兩倍,占其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量的7成,對商業銀行信貸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強。按貸款用途分,當季個人住房貸款增加191.3億元,占個人消費貸款增量的91%。換句話說,房貸業務是當前部分銀行貸款業務增長的“主力軍”。這種現象不難理解,一方面,各大銀行致力于轉型為零售銀行,對個貸業務及零售客戶非常看重。另一方面,不少銀行仍將房貸視作優質業務,是其主要利潤來源,不愿正視房貸業務的潛在風險。
商業銀行應認真對待貸款業務的抑制,若二套房貸認定過寬,有“忽悠”房貸新政之嫌。正如央行上海總部所指出的,商業銀行應該積極落實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合理控制信貸規模,正確處理商業銀行短期經營目標和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關系,處理好金融機構個體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同業競爭與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關系,及時調整資產結構,確保貸款合理適度均衡投放,維護金融秩序穩定。”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最近也提醒,“在當前的宏觀調控形勢下,商業銀行有一些做法對宏觀調控不是特別有益。”她指出,“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商業銀行追求利潤的動機增強了,但作為一個有特殊社會責任的金融機構,銀行的社會意識在利潤面前稍顯淡薄。”
其實,若商業銀行“忽悠”宏觀調控,很可能害了自己。拿二套房貸認定來說,央行上海總部研究員朱德林稱,“以個人為單位界定二套房的銀行,必將承受更大的房貸風險。”道理很簡單,無論銀行怎樣理解二套房貸的認定,一個家庭由夫妻各申請一套房貸,事實上就形成了多套房貸。一旦市場有變,違約風險最大的就是多套房貸的客戶。商業銀行不應有“健忘癥”,在房貸業務大發展的同時,房貸違約率曾經出現過上升。(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