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據媒體報道,作為宏觀調控的一部分,央行、銀監會上月末發布了房貸新政,對第二套房進行從首付到利率的調控,但多數銀行的房貸細則到現在都不見影子,近一個月的政策“真空”已讓銀行貸款發放量銳減,而消費者也感到無所適從。
那么,有關部門在發布了這樣一個房貸新政之后,是否應該有一個可以讓各地銀行操作的具體標準呢?我們當然明白有關方面的苦心,目前中國的銀行業經過改革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因此確實沒有必要通過具體的操作指引來一刀切地規范他們的業務。但是,具體到第二套房貸的標準問題,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一政策又如何發揮出它應有的效用呢?(凌建平 祝裕 郝勻嘉)
大眾評判臺
何軍:或成一紙空文
政策當然需要統一的細則。其實在政策出臺之前,就應該把所有的細節都想好做好,省得現在大家觀望的觀望,鉆空子的鉆空子。央行、銀監會如果再不出臺統一細則,那么,各個銀行肯定會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那來勢洶洶的調控政策豈不又成了一紙空文?
郝彬彬:標準要統一
標準必須統一。如果統一的標準不能盡快出臺,該政策的效果將肯定大打折扣,甚至成為一紙空文。而讓各個銀行來協調統一標準,顯然勉為其難。而且銀行之間其實并不具備這種協調能力。央行和銀監會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
勵俊:亡羊補牢
事實上銀行盲目放貸的推手對于房價高企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這樣說,這次房貸操作細則是一種亡羊補牢,是銀行自身的義務和責任。而某些銀行卻無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只“看監管層的調控決心”,不關心經營風險,這暴露出計劃體制下的“等靠要”等思想仍統治著某些看上去已經商業化了的銀行的意識。
曹先生:局面尷尬
既然發布了房貸新政,就應該制定相關細則標準。如果各家商業銀行各自為政,那豈不是全國都亂了套?而且,早日出臺標準,也可以消除銀行目前所面臨的尷尬局面。
梅小姐:供需關系才是關鍵
什么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套住房?現在有多少種說法,就有多少個空子可以鉆。央行和銀監會必須盡快拿出細則來。就是這樣,如果真的是要投資,再嚴謹的政策還是有漏洞的,比如可以用不同的身份證來進行貸款,總之房能再賣出去賺錢就成。政府真要調控房價,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拿出決心來改善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改善供需關系。可調控了這么些年,大家期盼已久的廉租房真正落實的又有多少呢?
◆沸點特稿
明確何為第二套住房是關鍵
尹伯成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我覺得如果這個政策能夠得到實施,那將有利于房價的穩定。對于第二套住房的界定,我個人傾向于以“戶”為單位。既然國家有統一的宏觀調控,那就必須要有明確的細則、明確的規定,如果沒有,那么,央行提高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成數就又會變成一句空話。
目前,各個銀行對第二套房認定的態度不一,一些大銀行比較謹慎,在等待,而某些小銀行以及某些外資銀行就已經明確表示,按“人”為單位。所以,我認為,只有在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各個銀行才沒有打擦邊球的可能。否則,肯定就有空子可鉆。而且這樣一來,在靈活空間下出臺的各種標準,也讓各個銀行處于不公平的競爭狀態下。
我認為標準不能讓各個地方和各個銀行自己來靈活設定。各個地方都是希望能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大力提高房價的。而對于銀行來說,幾乎每個銀行都認為房貸是優質資產,也是希望拼命發展的項目之一。所以,只有在國家宏觀調控的明確規定下,他們才會依照規定的政策來辦事。
提高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其首要目的是為了控制投資性需求。我國在當前的房地產形勢下,需要大力支持消費性需求,而不應該鼓勵投資性需求,如果現在我們硬性規定,第二套住房以“戶”為單位,可能也會傷害一些改善性需求,比如一些將小房子換大房子的需求。不過,這些可以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完善。
其次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房貸風險,房價在投資性需求泛濫的情況下,當房價不斷被推高時,也就是風險不斷增大的過程。消費者想投資可以,要用自己的錢去投資,不能靠借銀行的錢去投資。賺了,當然皆大歡喜,可一旦風險過大,房價跌得厲害時,風險很可能會轉移到銀行頭上。
這樣的調控政策也有利于房價穩定,有利于我們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明確何為第二套住房,是否是投資性需求。一般來說,一戶人家有一套住房就可以了,如果四口之家買了四套住房,難道還不是投資性需求嗎?(祝裕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