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第二套房”的爭議正越來越熱火朝天,不僅中小商業銀行的界定標準差異甚大,即便是那些被看作為經濟柱石、政策風向標的大銀行,其對監管層最新指示精神的理解,也有天壤之別。最典型的,莫過于此前媒體所報道的建行以“戶”而交行以“人”為標準取向的界定分歧。應該說,它們將一個看似簡單明了的標準背后所存在的復雜選擇,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種標準差異甚大的亂象,卻實在無法推導出是各個銀行對政策精神的有意曲解。當然,也不能必然排除鉆空子的投機可能。問題是這種投機式的鉆空子,恰恰反映了不同銀行對各自風險和利潤的不同權衡,當房貸在房價迅速上漲格局下成為某些銀行的風險之時,卻也正在成為另外一些銀行利潤的成長點。
風險和利潤的各自不同,本質上就決定了,“第二套房”新政如果一刀切下去,必然是一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這個政策當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擊炒房行為,但也當然地打擊了合理的買房需求;它當然也會使得某些銀行的房貸風險得以部分控制,卻也使得房貸安全系數較高的銀行盈利有所縮水。
這種出于自身利益分析的格局,從中也許可以揣摩,對于“第二套房”的界定,各個銀行的認識為何存在這么大的差別。但是利益的考量其實還不能說是引起標準理解混亂的根子,本質而言,調控新政自“第二套房”這個名詞甫一誕生起,就注定會引起麻煩。總體判斷,如果標準和實施細則界定起來過于艱難,所謂“第二套房”新政就難免淪落為只圖口舌之快。此前,已經有輿論認為“第二套房”政策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目前,由于監管層對標準的最終解釋以及實施細則遲遲未能出臺,許多銀行的所謂“第二套房”的貸款已經處于停滯狀態。由此,要求監管層盡快明確“第二套房”標準的呼聲,也聲調愈高。但是,監管層是否能夠把標準解釋得清楚,實際也仍然是個未知數。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近日就表示,央行還未得到第二套房貸政策出臺細則的消息。這種表示一定意義上反映出,標準的最終出臺實際存在艱難的現實利益的權衡。
自然,央行未必就真的還沒有自己對于何為“第二套房”的標準判斷。抉擇的難點是,調控政策是否最終能夠保證落實到需要調控的目標之上,否則,泥沙俱下的調控,只不過反證了調控政策的失敗。
考諸當前普遍的行政低效以及房產需求的復雜現狀,不妨說,清楚地界定何為“第二套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與其勉為其難地大傷腦筋,不如干脆權力下放,既然已經確定了第二套房的房貸首付和利率必須要提高這樣的大方向,細節問題最好還是交給處理實際業務的商業銀行去自行決斷。一旦涉及到自己的風險和利潤,只有干實際活的銀行,才最有資格和能力去判斷,什么才是真正的借貸風險很大的“第二套房”。(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