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不論我們現在習慣采用的一些房地產指標有沒有失真,僅僅從深圳一、二手房成交量連續4個月下滑,特別是10月份深圳一手房市場“日均成交住宅數”不足60套,就作出“深圳房價將降四成”的推測,顯然滲入了不少主觀意愿。盡管這種意愿是向著善的,但效果可能南轅北轍。
拿深圳的房地產龍頭企業來說,上市房企萬科、金地集團、招商地產今年紛紛增發,并競相發行企業債。而系列資本運作的保證,則是主業的持續繁榮。房地產商業績優劣無非取決于兩項指標:一是規模,二是房價。如果房價跌幅較大,勢必會將房地產商業績拖入泥潭,至少成長性將打折扣,他們顯然不愿看到這一情景而會通過各種方式維護自己的利益。
有人會說房價與上市公司的業績并沒有直接關系。這話并非沒有道理,但得看是對誰。對于大的房地產企業,如果房價降一些,他們或許可憑規模取勝。可是,那些儲備較少、正準備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呢,房價下跌對這些企業的影響無疑不可低估,他們又怎么會情愿呢?
而就在最近,深圳又出臺一項緊縮措施,將征收土地閑置費,閑置時間超過一年等情形都在征收之列。如果這一措施在全國蔓延開來,囤地嚴重以及財大氣粗的許多“標王”級的房地產商也將受到不小的打擊。在這種情形下,除了將出現筆者上文提到的房地產巨頭四面周旋的現象,還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形:
一是強強聯手。今年下半年以來針對房價的緊縮措施不斷出臺,地產界潛移默化出現了強強聯合,甚至“抱團”的景象,或以降低受沖擊的程度,或為了一起拿下大蛋糕,將來“有福同享”。
數據顯示,美國的前十大房地產企業,可以占到市場份額的30%,最大的房企約占5%,而我國最大的房企僅為2%,這還是在房地產市場高速擴張的情況下。細心者其實注意到,我國房地產界現在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市場資源正由分散向集中的方向轉變。而“強強聯手”使得房地產商在對弈過程中的話語權更重,緊縮措施更難順利實施,房價降幾成的可能性有可能只是鏡花水月。
第二種情形是捂盤行為更嚴重。傳媒現在報道“房價將降四成”的初衷是好的,也給房地產商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但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一些房地產商干脆捂盤不賣,等明年“環境回暖”再說。地產商當初高價拿了地,“面粉貴過了面包”,希望他們今天超低價出售面包,顯然只是一廂情愿。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3個月之前坊間就盛傳房價出現“拐點”了,如今大家還是在這樣說。換言之,真要能拐得動、拐得容易,則早就“拐”;如果說現在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觀望的態勢,那么浸淫在房地產商觀望姿態中的“技術含量”遠高于普通民眾,孰不知他們正在考慮風險轉嫁的招術。所以,不要輕言房價“將降×成”,這可能在無形中挖了個陷阱,傷害了本來想保護的人。(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