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置業”老板蔣飛攜5000萬元房款潛逃,再次把地產中介這個原本就備受爭議的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社會紛紛對中介進行口誅筆伐,行業誠信度跌至最低點。蔣飛跑了,但是卻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也留下了許多問題讓我們思考,中國的中介行業該走向何方?
出品
中介“誠信”三年四“進宮”
2007年11月,蔣飛,這個用4年時間把“中天置業”包裝成為國內小有名氣房產中介的“地產奇人”人間蒸發,和他一起蒸發的還有5000萬元的房款。
在“中天置業”事件之前,房產經紀行業已經發生過多次類似事件,2005年的“桃園”事件和2006年的“匯眾”事件,付出的代價分別是3000萬元和1.5億元,算上北京的“佰家”事件,這次的“中天”事件無疑讓人們重新揭起了這些舊傷疤。
而且,一次次中介的卷款而逃,都意味著有部分消費者將遭受巨額的財產損失,也意味著在快速地透支著房產經紀行業的信用價值,同時也在考驗著各城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執政”能力。
資金監管被迫出臺
“桃園事件”是首次曝出的中介卷款的事件,在這之后,二手房交易的資金監管已經提上日程。并且在2005年底,當地政府迅即出臺了相關的二手房交易資金監管政策,要求二手房交易資金必須實現監管,經紀公司不得占用客戶的交易資金,以此來確保交易資金的安全。
但當時,地方性的資金監管政策并沒有從全國范圍展開,在事隔1年之后,北方又出現“匯眾”公司詐騙客戶資金1.5億元事件,再次震驚二手房市場。隨后的2006年12月29日,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房地產經紀管理規范交易結算資金賬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在政策層面正式明確了在全國的二手房交易過程中,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的存儲和劃轉均應通過交易結算資金專用存款賬戶進行,經紀公司不得通過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專用賬戶之外的其他銀行賬戶進行資金的代收代付。
但是,就在建設部出臺了相關的存量房資金監管政策之下,還再次曝出“中天置業”事件,好像顯得有點“出格”。
“有價無市”施壓中介
探究2007年“中天置業”事件的爆發,鏈家地產副總經理金育松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或可歸因于在宏觀政策的調控下,樓市本身已經出現調整,“有價無市”讓中介公司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行業之間的調整也已經在市場的變動中開始出現。金育松表示,此次“中天置業”事件爆發時點又相對敏感,這勢必會促使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存量房資金監管的執行力度,而這對于推動行業的整合也將是一個助推力。
從目前北京的房產經紀市場來看,北京市經紀協會副會長孫海峽介紹,截至11月22日,有56家房地產經紀公司和投資擔保公司可以實現資金監管,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房產交易中,這56家或可成為消費者首選,這也將有利于行業之間的資源調整。
行業整合缺乏外力支持
除了“中天置業”事件會促使政府加大行業的監督管理,以及消費者的更理性選擇來加速推動行業之間的整合步伐之外,11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出臺的《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其對于外商投資房產中介或者經紀公司也進行了明確的限制。
從此次的限外政策來看,對于整個房產經紀行業的發展而言,并不一定是利好,而且對于本土品牌經紀公司來說也并非完全就帶來機遇,因為房產經紀行業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行業需要競爭和整合,需要向更加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需要引入海外的優秀管理經驗和創新理念,而此次政策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亦在限制外資資本進入的同時也可能限制了一定的“管理資本”輸入和“人才資本”輸入,從而或會放緩整體的行業發展速度。
但是,目前國內的金融體系已經逐步完善,資本市場相對比較活躍,特別是當前國內并不缺乏資金,相反,而是存在明顯的流動性過剩,很多的本土投資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也都在尋求一些好的投資項目。而隨著近兩年國內房產市場的快速發展,自然而然帶動了國內房產經紀行業的迅速成長,而這個行業也已經成為眾多本土投資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關注的焦點目標,同時,很多的大型房地產開發商都相繼成立了自己的經紀公司,可以通過自己一手的資金注入到經紀公司。內地經紀公司的融資模式不僅僅就是外資這一惟一的渠道,而是可以借助本土投資公司、私募基金公司或者上游企業的資金支持等多種渠道。
無論是外資還是內地的投資公司或者私募基金公司,其實最為看重的就是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或者更加準確地說,當進入這家公司之后,是否能夠給其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因此,限制外商投資房產中介或者經紀公司,讓部分正處于洽談中的經紀公司將面臨大的沖擊,并且行業調整也是一種必然。(賴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