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海、深圳兩大樓市成交量雙雙萎縮,商品住宅均價皆呈下降之勢。央視12月1日《經濟半小時》稱,“位居全國房價冠軍的深圳,現在也率先感受到了房地產市場的冬天。”深圳市10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只有9月的一半左右,房價漲速也比9月下降了10.35%,不少購房者對深圳樓市駐足觀望。
當天播出的央視《經濟信息聯播》也說,隨著一系列房產新政的實施,以及非市中心區域新樓盤成交量增大等因素影響,11月,上海市商品住宅的成交均價出現下跌,跌幅達7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的冬天”真的來臨了?對此,一部分真正急需住房者可能會駐足觀望,微降的房價依然是他們難以承受之重。而那些資金雄厚的炒房者呢?或許會持幣觀望,尋求最佳反撲機會;或許看中“短線”,抓緊機會迅速出擊。此時說房價進入“熊市”,恐為期過早。
其實仔細分析兩大樓市的下挫,可知其原因并非單一的政策調控。比如上海,均價下降的最大因素,在于“上海市中心區住宅用地接近飽和,新房開工速度放緩,黃浦等市中心區的新房上市量減少,而閔行、浦東等非市中心區的新房上市量占到了總量的一半,直接導致上海房屋成交均價下降……”深圳的情形也大抵如此。
當然,政府的政策調控措施和銀行的放貸收縮,同樣在樓市價格波動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多年來困惑我們的一大問題: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該不該有所作為,該有多大作為。有些人誤以為,市場經濟,政府干預越少越好,不干預最好。這樣的主張太天真了。很多時候,政府的干預失靈,并非干預本身錯了,而是干預的方法不對。行政干預其實仍然需要借助“看不見的手”,在房地產市場中,政府最有效的作為,還是得通過對市場的直接介入,達到間接調控的目的。
從根本上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住房的需求量還將進一步增加。如果政府不有所作為的話,房價很有可能還會繼續上漲。這里所謂“作為”,應該是政府利用其掌握著最為寶貴的土地資源這一便利,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盡量多地推出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兩限房,不光是讓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圓其住房夢,更重要的是,通過供給的加大滿足不斷增大的需求,從而使房價自動回歸到合理的幅度。有消息說,廣州推出了針對首次置業的中等收入家庭的限價房,重慶則開始允許農民工購買經濟適用房。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朱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