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中旬,北京、上海乃至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樓市價格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有價無市”的局面,使得2007年以來扶搖直上的房價開始局部松動:雖然價格依然在高位運行,但實際交易量已開始下降;尤其是被稱為全國樓市價格風向標的上海,進入秋季后就提前進入“冬眠”狀態,成交量急劇萎縮,雖然還沒有停下上行的腳步,但增速卻明顯減緩。據最新數據顯示,11月,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均價下跌7個百分點。
有業內人士認為:需求決定市場價格。目前在北京雖然幾乎沒有“無房可住”的人,但是卻有相當數量的人對自己的住房條件不滿意,他們的需求將成為開發商建設商品房的動力,所以房地產市場仍然會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價格下跌無從談起。一些業內人士也對后奧運時代的房地產市場持樂觀態度。
但也有人認為,受供求關系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導致房價的下跌。甚至有人給出了樓市下跌的時間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結束將導致房地產市場缺乏再度膨脹的空間。
著名經濟學家王小廣在上月舉辦的“第三屆環渤海鋼鐵市場論壇”上,曾斷言“中國樓市調整的拐點已越來越近”。同時對于流行的“城鎮化增加房地產市場需求”、“房地產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的觀點提出強烈質疑,指出在整個房地產需求中,有三成甚至更多的動機是用來投資,這部分需求不是無房人買房,而是富人因為投資買房,因而不是真實需求,正是房地產投資性需求過熱造成了房價過快增長。
應當說,政府采取的抑制房價和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的種種措施開始發揮作用。通過提高首付、利率抑制購買第二套住房以及廉租房等政策,將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業內普遍認為,在目前稅收、利率等宏觀調控政策很難奏效的時候,平抑房價主要應當依靠增加供給來實現。在增加住房供給的手段里,政府推出的廉租房、兩限房政策受到普遍好評,將對平抑樓市價格起到重要作用。(記者 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