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地”的接連爆出,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有人擔心,地價已超出常理。有人對國有土地公開供應制度和供應力度不禁提出質疑,認為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地價飆升”;更有人感嘆,“招拍掛已然成為資本大鱷們的游戲”。為此國土資源部日前表示,目前在幾個熱點城市出現了幾宗“天價地”,絲毫不意味著,招拍掛制度在經營性土地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將會動搖。保障性住房用地絕不會出現“天價”。
國土資源部認為,土地招拍掛不僅可以顯化國有土地應有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拿地的程序公開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公開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為更加規范市場有序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
同時,經營性土地公開出讓的巨額收益,也為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開辟了資金渠道。少數城市幾宗“天價地”,是由部分開發企業對房價過高城市房地產市場非理性預期引致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住房的價格,是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而不是由包括地價在內的成本決定的。地價作為房價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房價有影響,但不是主導性、決定性的。
對于幾年來“地價決定房價,還是房價決定地價”的爭議,國土資源部更希望以數據來說話。據國土資源部2006年對13個重點城市251個房地產開發項目的調查表明,房價中地價約占20%~40%。但開發利潤普遍在10%以上,中高檔商品房則達到30%~40%以上。2007年上半年,北京等8個重點城市的房價均比2006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而地價占房價的比重卻有下降。北京市2003年至2006年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115宗土地的地上在售商品房項目,售價越高,地價占房價比重越低。
顯然,在房地產市場需求較旺的條件下,如果只是通過行政手段壓低地價一般只會導致開發商利潤增加,難以達到降低房價的目的。目前在幾個熱點城市出現了幾宗“天價地”,絲毫不意味著,招拍掛制度在經營性土地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將會動搖。
國土資源部提出,“天價地”并非普遍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新情況是,“天價地”與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過旺需求有密切關系。有些公司拿地,并不是直接為蓋房子出售,而是將其作為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工具和手段。資本在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之間游走,存在巨大的風險。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警惕和防范,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的實現。(記者陸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