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股市前兩天地產股的大跌,有關房地產市場拐點到來的聲音逐漸強勁起來。地產界的龍頭公司萬科在廣州、深圳推出的部分樓盤以平均15%的折價出售;一些地產商也不再積極拿地了。這似乎在印證目前高高在上的房價已開始出現松動的跡象。
這兩年來,中央政府出臺的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不可謂不多,但反映在房價上是與這些政策的初衷相背道而馳的。從曾經采用的政策手段看,一是加征房地產流轉環節的稅負,通過增加交易成本來抑制房產投資與投機;二是提高房貸門檻,壓縮市場需求;三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力度,以攤薄社會普通民眾的平均住房消費成本。第一項政策的推出除了增加了政府稅收外,幾乎并未抑制住房價兇猛上漲的勢頭。而金融政策對市場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保障性住房政策由于需要有一個建設周期的等待,因此也不會馬上立竿見影。
以目前有的城市局部房價開始出現“松動”情景來看,似乎還無法確切判斷房地產市場的拐點已經來臨。但是,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房價要降”的樂觀預期已經開始蔓延。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是,政府調控樓市的決心與信心均不可小覷,隨著各項政策“法寶”的一樣樣地搬出,房價必會下一個臺階。
那么,在近期都有哪些政策最可值得期待呢?根據對目前得到各種信息綜合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物業稅的“空轉”變“實轉”,最有可能根本性地改變房地產市場的運行軌跡。前者是對社會中低收入群體的雪中送炭,使相當一部分對解決住房無望的人不會再對遙不可及的房價過分敏感;后者則多少有些要“劫富濟貧”的味道,按照房產的公允價值計稅,這無疑會大大動搖房產投資者的信心。
一證券公司研究員認為,物業稅相當于股票市場的資本利得稅,一旦開征對房地產市場的震撼力將難以想象。
據一位已在美國定居的人介紹,他所在的城市地方政府每年征的不動產稅(相當于我國將要開征的物業稅)大約是房產價值的3%左右,所以房產一旦升值并不是件值得欣慰的事,而是意味著稅負加重,應考慮的事是,要不要把大房子賣掉換成小房子。
在我國,房產投資的比重要占到總量的多少呢?建設部一官員曾說,在像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投資性購買占到即期新房市場的17%左右,而據一些大型房產中介的市場人士估測,這一占比或許應在30%左右。雖然現在誰也說不清楚市場中投資性房產究竟有多少,但可以預見的是這部分房產一旦感受到政策重壓而出現拋售,其市場能量必然是相當驚人的。或許,物業稅正式亮相之日方是樓市拐點真正來臨之時。(孟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