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出臺的一系列的政策施行后,中國的房價調控已收到初步成效。 中新社發 任衛紅 攝
|
中新網3月6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載文指出,對于當下的樓市泡沫,現在還不能一刀刺破,只能一點點擠出。樓市調控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只能采用“漸進療法”,在發展中“以時間換空間”。
文章中指出,對于當下的樓市泡沫,現在還不能一刀刺破,只能一點點擠出。高房價問題不止于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上關乎4萬多億元的商業貸款和1萬多億元的個人貸款,下涉及40多個相關行業,中間還夾雜著千家萬戶的一家一當。
這決定了任何過速的“休克療法”都是危險的,樓市調控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只能采用“漸進療法”,在發展中“以時間換空間”——即邊通過不斷釋放調控信號來干預市場預期,邊切實采取措施,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房的有效供給,以舒緩供求關系;同時,收緊房貸,對民怨徐以安撫,讓銀行緩釋風險;最終實現以時間的延長來換取房價上漲空間的下降,甚至是負增長,而不累及金融。
文章中表示,兩三年后,即便房價沒有絕對下降,但只要降低(或穩住)了漲幅,只要保障體系實打實地建立起來、全覆蓋了低收入階層,同時經濟增長也會使中等收入群體的購買力有所增強,這樣,政府也就有望在發展中消弭民怨,逐步解決安居問題。
2007年8月,《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24號文)公布,明確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安居問題首次出現在黨的報告上。
文章中提到,民間普遍認為,24號文強化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回歸公共政策,是對既往在住房問題上“全盤市場化”的糾偏,是再一次房改。一卷“中國安居破局圖”正在凝注現實、檢討既往、前瞻未來的坐標系上緩緩打開。
隨后,財政部印發《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廉租住房保障辦法》。進入2008年,廣州、深圳、上海等地紛紛制定并公布未來五年住房發展規劃,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規劃占比空前提高。
“補保障”的功課已然展開。十年房改,各地住房保障虧欠太多。而住房保障不僅具有社會穩壓器的作用,還能避免把中低收入群體擠壓到商品住宅市場,從而緩解需求壓力。
文章觀點認為,為實現“以時間換空間”的樓市調控目標,“補保障”之外尚需“促供給、抑需求、嚴征稅”配套。
所謂促供給,當前樓市的主要矛盾是供求失衡,房價上漲表現為典型的資金推動型上漲,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關鍵要增加有效供給:嚴厲打擊囤地行為,切實落實一年不開發重罰,兩年不開發無償收地的規定。否則,政府出讓的土地再多,被開發商圈占不開發,坐享土地升值,對緩解供求有害無益。國土資源部出臺的有關開發商不付清全部地價不得分期發放土地證的“39號令”,應得到切實執行。
所謂抑需求,即對于投資,尤其是利用信貸杠桿的投機需求,政府務須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抑制。舉凡樓市泡沫,皆由過度的投資和投機所致,當前必須嚴格執行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
所謂嚴征稅(費),即對囤地開發商征收懲罰性土地閑置費,通過經濟杠桿壓縮其囤地空間,迫使其改變囤地生財的牟利模式。對逾期不開發者,須適當提高土地閑置費征收上限,直至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以禁圈地之風。
所謂調預期,泡沫化的房地產經濟其實就是一種預期經濟。調整房價預期的可行辦法是盡快激活存量土地,并放大新增用地的供給,加快開工步伐,讓人們相信未來土地、房屋供給是有保障的,并會逐漸放量,房價會趨穩并可能下降。
文章認為,促供給、抑需求,意在雙向平衡供求關系;嚴格征收土地增值稅、土地閑置費,開發商會重新考慮其提價的風險收益,有利于遏制房價漲速。而抑制需求、調整預期,使得賣方市場被打破,可防止開發商將稅負轉嫁到購房人頭上,這是封其進路;征收懲罰性土地閑置費直至回收閑置土地,可以防止開發商在利潤下降、需求減少的市場中,囤地不開發,這是堵其退路。利用土地增值稅、閑置費等收入去補貼住房保障體系建設,這是給低收入群體安居的一條出路。(徐壽松)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