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宣布,今后3年國家將加大城鎮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建設投資總額初步測算將超過9000億元。廣東省政府也迅速作出響應,廣東未來三年將每年在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方面將各投入30多億元。
未來三年的9000億元住房保障投資,有專家測算,單這一項就可以拉動4.5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和6.75萬億元的GDP。在中央提出“國十條”刺激經濟的背景之下,大力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無疑是“4萬億”方案中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備受金融海嘯沖擊的整個國家經濟都起到相當重大的提振作用。
然而,這9000億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救經濟的一個權宜之策,更反映出中央政府在城鎮住房供應體系方面戰略決策的重大調整和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在長達三四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的城鎮居民住房都是由政府和單位統一建設、統一分配。改革開放后逐步開始住房制度改革,商品住房的開發銷售令房地產業得以逐步興起。而在上世紀90年代末“房改”末班車開走之后,住房供應走向完全市場化,雖然其間也有零星的經濟適用房供應,但城鎮居民要圓上安居之夢基本上都得向開發商購買商品房。在近年房價急劇飆升之下,城鎮中低收入家庭離“居者有其屋”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高房價引發的民怨漸多乃至開始影響到社會和諧。
而參照和吸取了海外一些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基礎上,近年我國上下逐步對居民住房達成了應“雙軌”供應的共識,即中高收入階層在市場上購買商品房,而中低收入階層則可以購買由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貧困階層則可以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這次中央決定大手筆地拿出9000億元投向住房保障建設,既適逢其時,也標志著中國住房供應“雙軌”并行時代的正式開啟。
有人會問,政府大手筆投建保障性住房,對房地產企業是否是一個“重大利空?”其實不然。近年來,房地產業已成為最受質疑和詬病的行業,背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國曾經把解決所有居民住房的問題都寄托在了房地產企業的身上,房價一上升,民怨就紛起。而“雙軌”供應制度的形成,原本就無力購買商品房的中低收入階層由政府來保障其住房后,發展商卸下這份本就無力承擔的責任輕裝上陣,集中精力開發好中高檔住宅這個大市場。
30年風云激蕩,中國房地產業高歌猛進,對我國城市建設、人們居住水平乃至生活方式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值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南方日報組織眾多業界權威專家團隊,隆重推出“中國房地產30年杰出貢獻評薦”活動,對作出了杰出貢獻的房地產企業和企業家給予褒獎。在目前樓市調整的寒冬中,在房地產發展面臨大變局、迎接新時代之際,這項權威評薦也將為整個行業搖旗吶喊、加油壯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