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全球“救市”行動升溫,各地“穩定房地產市場”舉措再次集中出臺——11月24日起,北京將對不同區域可享受優惠政策的住房平均交易價格分別作出調整;珠海二手房交易手續費暫停收取,“賣舊買新”者最多可返還1萬元地方稅費;南京也醞釀仿效上海做法,將二手房交易營業稅的征收年限由5年減為2年……
短短百日,中國房地產宏觀調控口徑出現近乎180度的戲劇性轉變:上半年還在延續去年以來的“擠泡沫”政策;下半年隨著各地樓市的秋意蕭瑟,中央的態度逐漸發生微妙變化,對一些地方試探性的救市和托市舉動表示默許;進入10月,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恐慌情緒蔓延,中央終于高調祭出房地產救市一攬子方案,并明確表示“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勵住房消費的收費減免政策”。
從中央的立場看,恐怕誰也不希望為期數年的“壓房價”的努力付諸東流,但既然情勢陡變,亦只能順勢而謀了。畢竟,對一國整體經濟而言,房地產業與銀行、土地、鋼鐵、水泥、建材、裝修、家電等眾多上下游產業有著密切關聯,它的過度繁榮固然有損整體經濟機體的均衡健康,但它的驟然蕭條更會為整體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和拖累。有一組數字:1997年至2006年間,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幅超過20%,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總貢獻率達到了1/5。“1/5”這一數字,一方面暴露了過去十多年中國房地產業的“高燒不退”,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一個信號——在中國經濟力爭“保8”的巨大壓力下,國家不會坐視房地產行業整體滑落低谷。房價要不要“擠泡沫”,當然要,但現在不是最佳時機,或者說,過去兩年多來在樓市調控上的生澀和失誤,已經讓我們錯過了最佳時機。
中央和地方穩定樓市信念已定,但與此同時一個與此看似“抵牾”的政策動向最近卻更顯高調——中央4萬億刺激方案中,“保障性住房”成為重點之一;各地的擴需投資中,保障性住房建設同樣被放到重要位置。表面看來,大力增加低價的保障性住房供應,必然蠶食商品房的市場需求,從而拉低整體房價,增加市場觀望氣氛,讓人氣冷清的樓市雪上加霜。事實是否如此呢?一方面,據測算,未來三年的9000億元住房保障投資可拉動4.5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和6.75萬億元的GDP(約占去年中國GDP的1/4),可見,保障性住房投資本身便對經濟有著可觀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大量推出,將讓數量龐大的中低收入者以較低的成本便可“居者有其屋”,而不必為了買一套商品房而節衣縮食、苦苦積蓄。從而可“騰出”錢來改善生活,釋放出更多的國民消費力,擴大內需。
由此可見,大量投資保障性住房,在全球金融危機深化的眼下,其實是一種次優選擇。本來,從宏觀經濟角度,目前最理想的結果是,一方面用保障性住房大庇天下“寒士”,另一方面商品房價格則企穩。但若尊重現實,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寒冬”里,在盡量避免商品房價格跌得太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以保障性住房來“換得”居民的其他消費,也是理性、精準的決策。不過,如何讓上述兩個目標同時變為現實,對宏觀調控者的“平衡術”以及彈鋼琴的技巧均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作者: 徐鋒)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