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6時49分報道,面對以資金實力論英雄的土地交易市場,越來越多帶有資本運作色彩的上市公司頻現交易市場并成功拿地。但高價地畢竟也意味著成本的推高、風險的加大,一旦這些天價土地遭遇市場波動,成本無法收回的話,風險由誰來承擔呢?股民、銀行或地產公司本身?中國之聲連線記者劉玉蕾進行解讀:
上市公司實現股市、樓市雙豐收
主持人: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是不是只要能成功拿地就意味著它基本上已經成為最后的贏家?
記者:理論上來講是這樣的。我們以保利地產股價為例來看一下它的上漲走勢圖,7月16號,保利地產公告,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獲得證監會核準,核準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63,760萬股新股。根據發行方案,此次發行募集資金將不超過80億元。保利公司一季報賬面現金有61.05億元,定向增發完成后,將有現金141.05億元。
房價上漲目的是為了推高股價,股價上漲目的是為了融資,融資的目的是為了拿地,而拿地(天價地的投資)又推動了房價的上漲,推動了股價的上漲。上市公司在這個游戲中,利用土地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游戲,實現了在股市樓市的雙豐收。不管怎么樣,上市公司它都是最后的贏家。
房價下跌風險轉嫁股民和銀行
主持人:按有關規定,開發商買了土地后,必須在兩年內進行開發,但是兩年后這些天價地開發的樓盤價如果沒有盈利甚至虧損的話,這個風險和損失由誰來承擔呢?
記者:在樓市和股市之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副圖景:房價上漲,上市公司預期收益增加,帶動了股價上漲,公司融資空間增大,融資后再次高價儲備土地,進一步推高收益預期。上市公司在樓市、股市的如此循環往復中實現了雙豐收。至于未來,如果房價持續上漲,(他們)自然都樂于看到這樣的景象,如果房價下跌,風險就轉嫁給股民和銀行。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的話說:“如果是損失了一個億,股東只能夠承擔5000萬元,剩下的5000萬元就是銀行承擔這個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專家就表示:在實體經濟還沒有完全企穩回升之前,如果引導和規范的力度不夠,大量資金涌入股市樓市,不僅可能引發樓市、股市新一輪泡沫,還會影響到經濟的整體復蘇。從目前來看如何來完善監管,如何做到信息透明仍是今后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管理的重點。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