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房房價連續5個月上揚,漲幅驚人。深圳一手住宅均價重破1.2萬元/平方米,而再漲到1.4萬元/平方米,深圳樓市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房價泡沫在不斷吹大的同時,“高房價”已逼走了中小民企急需的人才。
房價漲破1.49萬元/平方米
深圳市房地產信息網監測數據顯示,自今年2月份開始,深圳新房房價連續5個月上揚。上半年,深圳市新房成交總面積為387.6萬平方米,總成交金額為478.31億元。其中,6月深圳新房共成交66.4萬平方米,成交為6982套,成交均價14908元/平方米。
記者8日還從中原地產深港研究中心剛剛公布的數據中獲悉,深圳一手住宅6月份全市成交住宅6982套在連續4個月上漲之后,重新站上了14908元/平方米的“高位”。
深圳特區內的住房成本節節攀升,某企業新招的50多個畢業生中,超半數不愿意落戶深圳。對城市未來缺乏想象,企業家寧買別墅炒股票,不愿投入再生產。這些當年被深圳吸引落戶的企業,如今卻陷入發展之困,如何留住人才成了頭等大事,然而節節攀升的房價、沒有跟進的配套設施卻使得這一目標的實現顯得有些渺茫。
逼迫選擇離開深圳
僅僅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深圳新建住宅均價漲了2358元/平方米。對于深圳中小企業而言,暴漲的高房價已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影響到企業的健康發展。許多人才因買不起現在的商品房選擇了離開深圳。
在7月7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深圳市中小企業發展報告企業座談會上,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偉感嘆,“房價飆升致人才流失”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我們招來的大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到哪里住?”由于一般高新技術園區周邊沒有配套的地方可以居住,高房價又難以承擔,員工們只好選擇到租金比較便宜的關外居住,每天一下班,單位都要安排十幾輛大巴往外送,從而出現一種景象,每天一上班就堵車,而一下班,高新區就變成一座“空城”。
孫偉無限擔憂的話引起不少企業家的共鳴。來自沃爾核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陳莉說,他們公司位于坪山新區,由于周邊配套缺乏,很多管理人員都選在關內居住,其中一位居住在蛇口的財務總監,因為怕塞車,每天早上6點半就要出發。而由于高管們居住都比較遠,他們經常連開一次會都很難。
深圳賽格導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監郭宏偉透露,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新技術人員流動性已經越來越大,因為以住房為代表的生活成本上升速度遠超過企業支付薪水的漲幅,本來以為給出的薪水并不低,卻仍然造成了半年內該企業1/5的研發人員出走。“與內地一些生活成本較低的城市相比,深圳給出的所謂‘高薪’已經沒有優勢。”而研發人員的不穩定性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
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分行小企業經營中心副總尹小雄則認為,深圳的未來不能給人好的想象空間,企業家投資的意愿在下降,而是將資金用于炒股、買房,這對深圳未來發展有一定影響。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華楠表示,人才問題是創新型企業發展最為核心的問題。深圳如何留住企業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如何留住人才,“這一問題已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瓶頸。深圳需要出臺新的措施。
畢業生放棄落戶深圳
應屆畢業生放棄落戶深圳,孔雀東南飛已不在。在7日的座談會上,眾企業紛紛劍指深圳不斷飆升的高房價,并提出了高房價嚇跑深圳高科技人才的觀點。“目前我們公司高新技術人才的流動性很大,核心問題就是住房成本節節攀升。”來自賽格導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監郭宏偉說,他們公司前段時間招收了50多個畢業生,竟有30多名不愿意往深圳調戶口。更讓企業頭疼的是,公司共有研發人員100多個,上半年竟然走了20多個,“原因一是住房,二是工資”。
郭宏偉認為,事實上,他們給員工的工資并不少,主要由于無法跟上房價不斷上升的步伐。以住房為代表的生活成本的提高,已經超過了企業能夠向員工提高薪酬待遇的增長速度。深圳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小杭分析,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深圳對人才吸引力下降。除高房價外,鼓勵政策的缺乏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偉則認為,內地城市與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漸縮小,深圳的政策優勢減小,鼓勵資源缺乏,再加上居民住宅價格近幾年飆升,造成低端和高端人才的供給緊張,競爭力大幅下降。
“現在甚至已經出現優秀人才向內地轉移的現象,”葉小杭說,高科技成長企業創新的原動力主要來自人才,而深圳由于歷史原因,人才主要來源是引進,“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時有效改善,將會引起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的內遷,甚至總部的遷移,削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城市的競爭力。”金融危機以來,針對深圳中小企業,深圳市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措施,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日前也表示,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深圳“經濟特區”的名頭曾吸引了大批人才南下創業,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繁榮圖景。深圳也因此成為有名的人才“高地”,如今的深圳再也不是過去孔雀東南飛,坐著篩選人才的年代。有全國政協委員呼吁:政府應調控暴漲的房價,并應當在增加人才吸引力方面出臺新措施,深圳需才且要惜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