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交會量價井噴,業內專家提醒
為期4天的秋季房交會大幕落下,除了成交金額40.11億元、同比增加64.66%的成交巨量,房價的飆升也讓市民驚詫,據記者觀察,主城區諸多高品質樓盤開始沖關7000甚至8000元。樓市持續發燒原因何在?高房價下市民是否追漲?未來投資是否有風險?本報記者為此進行了多方采訪。
現象:
新盤增多 供應量大
據緯聯地產市場分析部所作的統計顯示,此次展會共推出新盤23個。且該機構稱,大量新盤并未在房交會上亮相。
此次房交會上,一批全新樓盤首次與世人謀面,它們未來將成為樓市活躍的新亮點。比如,白市驛2000畝純別墅社區———常青藤緹香小鎮;江北500畝別墅社區———金科太陽海岸;渝北42萬平方米城市綜合體———重慶國際家紡城;50萬平方米托斯卡納原生疊谷洋房———銀翔翡翠谷;南岸45萬平方米庭院洋房社區———山千院;龍頭寺32萬平方米中央復合區———龍城國際;九龍坡17萬平方米公園社區———四季香山;南坪商圈46萬平方米城市綜合體———協信城;200畝大學城別墅項目———融城華府。此外,還有更多嶄新樓盤,如御城華府、格林英郡、逸翠莊園、天景雨山前、隆鑫天雨方、城南未來、融僑城。與此同時,大量上規模樓盤的新房源層出不窮地推出,比如魯能星城12街區、學府大道69號、金科10年城、萬友七季城等等。
據業內相關人士介紹,盡管大量新盤未謀面,但樓盤數量并不小。從此次房交會樓盤供應來看,除了花園洋房、別墅新盤大批涌現,高層樓盤新推組團數量也非常巨大,基本上具規模的樓盤都有一定的新組團面市。隨著今年年中啟動的大量樓盤的推出,年終樓市供應量將會巨幅增長,根本不存在開發商所言房源不足的問題。
分析:
房價大漲 市場憂心
目前,讓重慶市民最關心的就是,房價竄得如此快,房子還能不能買。不容爭議的是,今年3月開始重慶樓市持續火爆,房價不斷攀升,其高攀之勢已經趕上甚至超過2007年下半年的瘋狂勢頭。房價上漲過快,讓自住購房者心驚肉跳;價格躍上高位,令投資購房者猶豫不決。
按照房交會組委會提供的數據,此次房交會商品住宅建筑面積平均成交價格每平方米4878元。撇開有人所說的交易結構問題,今年房價與去年同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2008年9月,主城商品住房建筑面積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3686元,到今年9月則上升為4259元。
官方數字更籠統涵蓋全市各個區,而實際上,主城購房者感受更深的是,實際房價要高得多。比如,在江北新牌坊、龍頭寺片區,南岸眾多片區,房價大多已攀升至單價6000-7000元,而在去年的此時,這些樓盤大多還徘徊在4000多元。在江北觀音橋商圈,樓盤普遍在7000-8000元,去年開盤價也就在4000-5000元。一些樓盤單價目前已攀升至1.2萬元-1.3萬元。
房價攀上高位,讓更多的購房者置業產生較大的疑惑和觀望心理。據某網站一項針對重慶網民的意見調查顯示,市民普遍對目前房價飛漲感到擔憂和不滿。
79%的網民認為目前房價非常高了,買不起。53%的網民說,如果有購房需求,預計在兩年之后買房。此外,在參與的網民中,60%的人認為秋交會后房價會下跌,其中37%的人認為會小幅下跌,而23%的人認為會大幅下跌。
如此飛漲的行情讓許多業界人士也大呼“讓人看不懂”,許多人士擔心此波行情已有泡沫泛起。大澤置業總經理萬大祿就認為:由于市場近期上漲太快,導致許多購房者非理性入市,目前市場投資者比例已超過一半,這絕非一個健康的市場比例。更可怕的是,市場越瘋狂,回調就越深幅,給未來的房產市場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
提醒:
投資房產 亟需謹慎
據業內相關人士介紹,秋交會后,隨著房價上升,投資者變得謹慎。一位外地客戶對記者說,重慶房價漲得太快,感覺升值空間被嚴重擠壓,還是觀望一下再說。
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重慶樓市從2007年的瘋狂飛漲,到2008年樓盤萎靡不振、紛紛讓利跌價,這一景象對很多投資者來講,仍歷歷在目。在2007年一些攀升至單價上萬的樓盤到了2008年最低跌至5000-6000元。一些濱江樓盤狂漲至8000-9000元,甚至上萬,而到了2008年賣不出去,只有苦苦煎熬甚至跌價。2008年的經歷為很多在高位接盤的投資者極其慘痛的教訓,讓很多投資者感受到———“房價并非只漲不跌”。
與此同時,后市政策面仍不明朗。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通知:二手房交易營業稅優惠即將于年底取消,以后的二手房交易5年內必須交營業稅,這對投資者意味著增加5.5%的成本;同時金融部門信貸政策進一步收緊,樓市未來走勢仍難以看清,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相關業內人士提醒,重慶樓市總體呈上升趨勢,然而影響樓市走勢的因素較為復雜,加上重慶房價近期增長過猛,投資者應當謹慎,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切勿盲目追高。如需投資,一定要選擇性價比高、地段優越、產品品質有保障的物業。
切記,樓市并非是只漲不跌,也許你今天買的就是價位最高、將來無法甩掉的“燙手山芋”。 (重慶晨報記者 欒玉樹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