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1989年買了一件商品,用了20年,今年想要把它賣掉,那么不但這20年你白用了這件東西,而且你還能賺取10倍的利潤,且不必算折舊費用。世上有這樣的好事嗎?當然有,這件商品就是房子。在南京你現在就得這么算賬,因為20年前市區三環以內的房子,最多也就是2000多一平米,而現在至少是20000多一平米。今年,說起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來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買房人理應減少,房價也應下降才是,然而包括南京在內的中國的房價卻逆市大幅上揚。這種現象讓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瞠目結舌,越發證明了一句流行了近百年的名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生活就是這樣,有很多反常的現象,反市場現象。生命存在變數,天上有很多云,你不知道哪一塊會下雨。解讀這一現象其實也簡單,是洶涌的購房潮托起了房價。記得2007年房市低潮時,有專家說南京的存量新房,5年也賣不完,但到今年年末,網上有一個統計數字說南京的存量房僅夠賣兩三個月了。也就是說,可賣5年的房子,兩年就賣完了。可見南京潛在的買房者之多連專家都走了眼。現在人人都在批評房價漲得太快太離譜,但房子仍賣這么火,你能怪開發商漲價嗎?也許有人會說,現在買房的人大概都是有錢人,要么是炒房一族,普通百姓只能是望房興嘆。這種情形當然是有的,我認識的一個房產開發商就跟我說過,他那個新開盤的小區,有人是一層樓一層樓地在買房。但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甚或是極少數,多數買房者事實上正是包括了你我在內的這些普通人。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吧,我所認識的最多的人是小康之家或準中產甚或是中產階層人士,他們絕大多數都有兩套住房,有的還更多。而當我問他們如果有閑錢準備做什么時,他們無例外地都說:繼續買房!他們的心態其實最易解讀了,因為如果你只有一套房,那么房價再漲對你來說也是毫無意義,因為你不可能將其套現,自己一家睡到馬路上去。所以你至少要有兩套房,將其中一套套現,才可以享受到房價上漲帶來的“財產性收入”,所以拼了命也得置第二套“業”。我也認識一些低收入家庭的人,他們的住房的確不大,但也千方百計地想要改善住房。實在沒有財力的人也因為兒女要結婚成家,不得不節衣縮食地為他們買房提供首付。這些人錢雖不多,但人數眾多,合起來也是一個很大的購房群體。我還認識一些來南京打拼,掙了一些小錢想要在此安營扎寨的外地人,他們最大的理想就是買上一套房,上一個南京戶口,從而真正融入都市、成為南京人,這些人也不在少數。可見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人人都在買房的時代,人一有錢就買房的時代,這種情況下房價要不漲也難。
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置產置業作為成功者的標志的,現在仍然還是。蘇州園林那么有名,說到底也就是某某富商大賈或者退休離職官員的幾處房產而已;周莊、同里讓世界各地的老外不遠萬里而來,看的也無非就是大戶人家的幾間房舍而已;南京的新旅游景點甘熙故居,不也是從前一個叫甘熙的有錢人出資建起來的九十九間半住宅嗎?2000多年前的戰國末期,秦始皇派大將王翦進攻楚國,帶去了舉國精兵60萬人。王翦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又深諳帝王心理,想想看舉國的精兵都被自己帶走,如果倒過來反秦,秦始皇再兇悍,除了束手就擒還能怎樣?為了讓皇上放心,王翦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貪念十足的貪官,出征前向皇上大要房產和田地,以此來趨吉避兇。而在《紅樓夢》中,秦可卿臨終時托夢給王熙鳳,她早已預見了賈家最后必將破敗的結局,勸王熙鳳要早做打算,她開出的是什么藥方呢?她是建議賈家乘著現在還有錢,在祖墳所在地買些房產地產,放在那里,以后家業破敗了,就不愁沒有安身立命之處。這就是中國古代對財富的理解不同于西方之處,中國人看重的是房地產,即不動產,而古代西方人似更看重金銀珠寶或者鉆石,即動產。今天我們的血管里流著的仍然是祖先的血液,DNA數千年不變。(南京 胡瀚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