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南京二手房市場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從二季度開始,二手房交易量一直維持在8000套以上。來自我愛我家市場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中顯示,8月份二手房住宅交易量達8766套,而商品住宅卻僅7872套,可見二手房超越了商品住宅占據了總體市場52.7%的交易份額。每年房屋銷售有兩個旺季,一個是春季,一個是秋季,特別是在秋季的9月和10月兩個月被房地產界稱為“金九銀十”。相信開發商們已經準備好了備戰方案,那么廣大二手房房主們是否準備好了呢?自己的房子如何能夠迅速脫手并賣出好價錢?記者為此進行了采訪。
推廣不要只走一條路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連茅臺國酒都不斷打出廣告。那么,這就提醒市民在售房信息方面需要加大推廣的角度,此前很多人往往圖省事兒,在玻璃窗上貼出售樓電話,像這種簡單的做法并非不可取,而是這種做法過于單一了。記者了解到,除了在所售房屋窗子上貼廣告外,還有一些房主迷戀在網站的二手房出售信息專欄貼出信息。事實上,記者發現二手房廣告中存在著海量的信息,如果你的信息要素不“打眼”,那么成功率不會太高。因此,除了上述兩種方法外,記者提醒市民可以采取傳統的做法,印刷大量的紙質售樓廣告,在你家樓前樓后的市民粘貼板上廣泛粘貼。此外,還可以在專業的報紙、DM單上進行宣傳。記者了解到,包括本報在內,南京市幾份正規平面媒體的傳播范圍較大,閱讀量較高,因此宣傳效果較好,這也不失為一種快速銷售的途徑。
盡量缺啥補啥
信息推廣環節完成后,那么讀者朋友就可以在家里等著購房者前來上門了。然而,在等待上門之前,需要做的環節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對房子進行體檢,了解自己房子的弱點,進行補救。要知道,如果房子能賣個好價錢,光憑嘴說是不行的,房子各個方面也要表現突出,這樣才能高價并順利出手。如果你的房子過老,存在墻體爆裂或脫皮的現象,那么花上300至500元刮上大白,這樣的房子賣的時候在花費方面多加一個0肯定能夠收回成本。包括墻皮在內,地板不行的換地板,房頂滲漏的一定要做防水。房屋若采光較差,可用重刷白墻、安裝鏡子的方法進行補救。此外,房屋若通風較差,可適當在采光處擺放簡潔的綠色植物等。想要房子賣出好價錢,房主一定要從房子的細處著手,給買方留下好的印象。
不妨拿出“全家福”
如今,很多購房者愿意與有知識有文化的售房者打交道,同時也更愿意與誠懇老實的售房者打交道,原因很簡單:售房者怕自己在交易中吃虧上當,同樣購房者也在時刻擔心自己最后弄得個“雞飛蛋打”。那么,如何能表現出誠意呢?這也需要售房者做好充足的材料準備。事實上,購房者總是擔心自己想購買的房子有這樣那樣的“啰嗦”,那么打消他們念頭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各種材料準備足:比如最近一個月的物業費收據,水費、電費、煤氣費的繳費收據,甚至包括有線電視的繳費存折和電話費的發票都要提前搜集整理好,這樣會給對方一個“過日子的人”的良好印象。此外,很多購房者希望了解一下房主的背景,那么房主也沒有什么可保密的,身份證、工作證、大學畢業證甚至全家福這類的東西一并奉上,這樣誠心實意地售房,相信購房者一定會產生“買的不是房子,是信任”這樣的感想。如果這樣,房子不但在價格上不會退步,在交易進度上更能提速。
賣的不是房子是金元寶
時下,有些人買二手房只是為了居家生活,有些人買二手房是為了投資,并且是一項數目不小的投資,因此,在房屋交易的過程中,無論是為了居住還是投資,房主應將房子的未來升值潛力當做一張重要的牌,來增加自己談判的砝碼。從房屋增值的角度入手,對自己的房子進行投資分析,用令人信服的數據,讓買家意識到他買到的不僅只是一套房子,更是一個在不斷長大的金元寶。事實上,很多購買二手房用于純居住的人群,一般選擇周邊商業氛圍較完善的區域買房,這樣上、下班較便利,而且買菜、購物等也會十分方便。購買二手房長期投資的客戶人群,一般選擇在商圈成熟、地段較好、交通便利的區域買房,業主以租代售,其投資回報收益較為可觀。從這一角度來看,如果你的房子處于南京市中心區,那么就可以有更多的說詞,這可以使買家對房產增值予以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房價給買家帶來的心理壓力,促進房屋快速成交。
不能要價過高嚇跑人
南京市的房價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出現了要價方面“沒有最高,只要更高”。事實上,價格過低時,售房者吃虧;要價過高時,購房者會被嚇跑。怎么才算合適?南京某房屋中介公司的一名負責人介紹,房屋交易時,買賣雙方的焦點都集中在房價上,房主總覺得價格已到了底線,可買家卻偏偏不領情。因此,在賣房前,為房子做一個準確的價格評估是非常必要的,具體考慮一下地理位置、交通狀況、建筑年代、建筑質量、房型結構、物業管理、社區環境等綜合因素,多打聽多了解一下前后樓或前后區域的價格,然后再合理要價,并上下浮動5000元至1萬元左右,這樣對房主來說,這是一個如意的價格空間;而對于買家來說,這是一個合理的價格空間。以這樣的價格空間為基礎,房子不僅能賣出好價錢,而且還能更容易賣出去。 (林 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