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王”兇猛。9月9日,合肥誕生新“地王”:每平方米樓面價高達5120元。 9月10日,深圳一塊土地以每平方米1.89萬元的樓面價成為該市新“地王”。就在當天,“中國地王”在上海“登場”:平均樓面地價為每平方米2.24萬元。 “地王”頻現,一方面被視作房地產市場向好的積極信號,體現了開發企業對于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受到各方面的指責,認為這是抬高地價進而哄抬房價的非理性之舉。
其實,“地王”最終將被開發成別墅之類等高檔商品房,走“小眾化”路線,符合市場細分原則,本應無可非議。但謬誤在于,“地王”往往被當作整個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充當著各城市房價上漲的推手,放大了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性。
“地王”成交價折算成樓面價格往往比周邊地塊的既有房價水平還高(而這一房價水平往往已經超過購買者的承受能力),這種“面粉比面包貴”的泡沫化傾向本應為房地產業敲響警鐘。但是,房地產行業往往并不引以為戒,反而以此為起點延伸出一條“跟風上漲”的畸形邏輯鏈條:“地王”在此,即代表升值前景,于是,“地王”出現后,周邊房價往往應聲而漲,這種漲價再向外擴散,帶動更大范圍的房價上漲。這條邏輯鏈看似完備卻是建立在“虛幻”的根基上,脫離了購房者的有效需求與消費能力,前景只是“鏡花水月”。因此,很多城市,在兩年前受“地王”帶動房價之后均相繼陷入困局,部分樓盤不得不“降價大甩賣”,很多開發商都有過被“地王”套牢的“危險經歷”。
“地王”顯然不是房地產市場健康運行的征兆,房價跟著“地王”跑,最終將陷入“散了人氣、斷了財氣”的迷途,這也是上一輪地產泡沫破滅留下的教訓。(胡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