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金九銀十”現象并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價漲量縮”或“價平量縮”的“牛皮”態勢。以北京為例,上周商品住宅期房(不包括保障性住房)成交量環比小幅下跌,9月14、15日的成交量更跌至300套以下,就連二手房的成交量也環比大幅下跌,疲態盡顯。
部分樂觀的房地產從業人士指出,目前不必擔心房價拐點的出現,原因有四:從貨幣資金、預收賬款、融資環境來看,地產公司尤其是國企“不差錢”;重點城市的土地供應量不可能快速增長;至少在今年剩下的四個月,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改變;住宅去庫存化基本完成,四季度供應量上不去。
筆者認為,上述四個因素固然有很大的可信度,但量變是質變的前奏,樓市的滯脹值得業內人士高度警惕。已有業內人士警告,樓市將沿著“量價齊升——價漲量縮或價平量縮——量價齊跌”的軌跡運行。
地產公司雖然不差錢,但拿地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未來的資本開支不是小數目;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短期不會改變,但這無法再迅速提升實際購買力,因為房價的上漲速度實在太快;四季度住宅供應或許不足,但開發商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大舉拿地,供應量將于明年開始回升。
筆者認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果維持下去,資本市場繼續平穩發展,地產公司的資金鏈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樓市的僵局還將至少持續到年底,近期房價拐點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住宅價格表現較為平穩甚至略降,但成交量無法回到高峰時的水平。
倚仗貨幣政策和資本市場的支持,地產公司“扛得住”高房價,還可以過一段好日子,但潛在的風險正在逐漸累積,對此絕不可掉以輕心。目前房地產市場最大的風險和最難以解決的矛盾仍是居民購買力難以支撐高房價,大幅降息帶來的只是“購買力幻覺”,這種幻覺很容易被快速上漲的房價和未來總會來到的加息打破。
回顧2007年—2009年樓市和股市的走勢,會發現兩者何其相像:都打著“抵抗通脹”的大旗,漲到一個炫目的高位,又跌到一個讓人不敢相信的低位。事實證明,樓市如股市,先知先覺的人總是少數,有多少企業能像2008年初的萬科那樣,敢于堅決打折售樓?相反,率先打折的萬科當時被業界視為“開了個很壞的頭”。面對滯脹的樓市僵局,地產公司和投資者不可不警覺。(楊志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