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基本被壟斷的市場中,商品提供者是否會主動放棄超額利潤?答案盡可參照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乃至水電煤氣一干企業的一貫表現。而中國的商品房用地一級市場更是一個完全壟斷的賣方市場,地方政府作為當地可出讓地塊唯一的賣家,在異乎尋常的財政創收競爭壓力下又會有何表現呢?
土地成本究竟占到商品房價多少份額,至今還是一筆人言人殊的糊涂賬目。以上海近期連續拍出的兩幅單價超過70億元的“地王”為例,兩者樓板價即已分別達到22409元/平方米和27231元/平方米,不難斷定,未來建筑于其上的商品房價至少不會低于已成天價的樓板價格。
在面粉價格節節攀升的情況下,指望面包價格普遍回落實屬癡人說夢。正因為此,本著久病成醫得來的教訓,近日風聞的農地入市有如久旱之中平地滾雷。樂觀者稱,此舉一則可以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再則可以打破土地供應壟斷狀況,有此兩條,虛高房價當可因為釜底抽薪應聲回落。
可惜農地入市終究難逃“雷聲大、雨點小”的命定結局。就在消息傳出后不久的11月23日,國土資源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及時”澄清,“農地入市打壓房價”純系誤讀。他強調,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平等入市是有條件的:首先,集體土地非農化的程序必須經過批準;其次,集體土地非農化的用途中商品住宅開發項目不在其列,因此,“集體建設用地平等化與打壓城市高地價并無必然聯系”。
在現行制度框架內,農地入市與打壓地價乃至房價之間更準確的關系描敘應該是“必然沒有聯系”,因為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未來有望入市流轉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仍須通過政府征地并且經由統一市場予以轉讓。
如此“農地入市”即便可以用于商品住宅開發又有何用(專指打壓房價)?可能增加的商業價值極低的土地供應完全可以通過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的“逢高入市、逢低囤地”加以消解。回顧近幾年來層出不窮的調控政策即可發現,凡有可能打壓房價的調控政策幾乎總是事倍功半,而凡有可能提振房價的調控政策又幾乎總是事半功倍。此中奧妙,歸根結底在于土地壟斷供應機制。
時近歲末,開始有大量文章試圖預見明年房價,其中看多、看空者又一次莫名其妙戰作一團,卻不知,此二者所論爭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所談基本屬于“是否”命題,后者所談基本屬于“應否”命題。據此,無論房價不會跌,或是房價不該漲,其所指向的其實都是虛高房價之所以虛高的制度扭曲,反過來說,只要作為房價最重要干預因素的地方政府依然處在左右手互搏的矛盾狀態,則房價不該再漲但卻照舊在漲的糟糕局面就不會變;如果有變化,就只能是更為糟糕的市場崩盤。 《中國經濟周刊》評論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