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回籠資金支撐的時候,才能真正意識到土地‘吃’起資金來有多可怕。”過去兩個月,程鋒(化名)一直奔波于南京等幾個城市間,考察評估幾幅住宅土地的狀況。作為一家中型房地產企業的老總,“找地”這個詞在消失一年多后,終于重新提上了他的日程表。然而,與以往看地標準不同的是,他如今的原則只有三個字——“短、平、快”。
程鋒坦言:“去年找錢,今年‘找錢加找地’。公司現有土地儲備不多了,沒有新地就沒有新利潤來源。今年樓市好轉,貸款也好拿一些,土地價格也回落了,可以看看地了。”然而,“看看”無疑仍是一種謹慎觀望的態度。
抱著相似的動機和態度,新一輪“圈地”運動似乎在今年拉開序幕。土地開始出現久違的多家競拍、溢價成交現象。進入5月份以來,諸如綠地上海12億元拿地、龍湖北京4.5億元拿地等“大單”更是頻頻出現。
數據顯示,“五一”后的第一周,20個重點城市成交土地宗數環比增加13%,成交面積環比增加了34%。
信心+需求=拿地理由
程鋒介紹,他的公司目前僅有兩塊儲備土地,規模都不大。雖然現在還可以正常運轉,但如果不找新地的話,一年以后就得面臨“無米下炊”的尷尬。
高策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李國平認為,土地是房地產開發不可或缺的生產原料,開發商不拿地才是非常態。現在土地市場的回暖,說明他們對樓市開始恢復信心。
“今年開發商的拿地意愿和過去兩年形成了明顯反差。以前手上沒錢也沒有拿地的能力,加上對市場的恐懼心理,基本上沒有拿地意愿。”李國平說。事實上,去年在各個城市,土地流拍已經成為常見現象。
然而,“小陽春”讓土地市場回暖具備了先決條件。“樓盤銷售‘小陽春’帶來了兩個好處,一是信心,二是現金。”陽光100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范小沖說,“開發商意識到市場有剛性需求存在,并不是做什么都沒用的無效市場。”
戴德梁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住宅市場成交量顯著恢復,住宅銷售總額同比增長24.7%。同時,萬科、金地、招商、保利等部分發展商,經營性現金流也不再是過去三年間的長期負值表現。
另一個事實是,庫存土地正開始逐步去化。同期全國土地開發面積相對于土地購置面積的比值,近三年內首次實現凈增長。而經過一年深度調整后土地價格的明顯回落,也是開發商愿意出手的一個動因。“低潮拿地,高潮賣房。”范小沖總結道。
程鋒的感受是,政府和一級開發商的態度現在比較理性,無論是土地定價還是服務意識等方面,都愿意更多地為二級開發商考慮。企業去拿地時,談判能力也開始增強了。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對于部分上市房企來說,另一個不太好公開說的拿地原因,則是為了稀釋過去兩年高價拿地的平均成本。“包括萬科在內的很多企業,都已經為那兩年拿到的‘高價面粉’做好了虧損準備,現在低價拿地后可以平抑成本,最終交出一份健康的財務報表。”上述人士表示。
可以買地 慎言抄底
雖然已經具備了拿地的動機和資本,但是經過寒冬洗禮的開發商態度卻愈見謹慎。
據范小沖介紹,在2006年和2007年的狂熱市場中,曾有不少企業將買地的決策權下放給了區域市場,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現在,吸取了教訓的老總們早已將這部分權力收回,購買土地的決策一定由一把手親自拍板。“可以買地,但慎談抄底。土地太費錢,抄不起的。”范小沖說。
而土地拍賣會上,也鮮見過去激烈的多輪競價場面。“有競爭,但是都在大家理性的底線內。”福州的一位房地產商表示。中國指數研究院的報告印證了這一觀點,盡管近期成交頻現高溢價率,但整體土地市場的實際出讓價格仍處于較低水平,與2007年的歷史高位仍有較大距離。
南京一位地產界人士稱,有不少開發商認為整體經濟形勢并不明朗,對土地市場仍有疑慮。目前出來拿地的開發企業無非兩類,一類是全國性戰略布局的大型房企,一類就是實力雄厚、資金充沛的區域性房企。
長于為政府部門提供土地出讓策劃的李國平表示,吸取了過去兩年的教訓,現在開發商的拿地熱點仍然集中于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的黃金區域。事實上,5月,京城土地市場再次呈現井噴態勢。7家房地產公司在一周之內先后狂擲15億元拿地。而上海土地市場則出現了34%的平均溢價水平。
“我們現在建議政府部門盡量把地塊做小。總價5億元、10多萬平方米左右的土地比較容易出手,大規模的地塊已經不受青睞。”李國平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