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都這樣了,房價得啥樣?長春是不是想把房價整成東北第一啊?”中海地產近日在吉林省長春市拍下當地“史上最貴地塊”,凈地成交單價破萬,在這個房地產二線城市引起強烈反響!暗赝酢睂Ψ康禺a市場有何影響?會不會讓已經瘋漲的房價再度發飆?政府官員、開發商及購房者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正方“地王”影響有限
10月30日,中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經過263輪競價,以14.64億元的總價拿下長春“長鈴地塊”,溢價率266%,創下了長春經營性土地出讓史上的三宗“最”:拍賣次數最多、單宗地成交額度最大、住宅用地價格最高。該地塊起始價4億元,成交之后凈地價格達到每平方米10448元,樓面價每平方米達到3480元。
長春市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盛學永認為,單價過萬的“地王”對普通商品房市場影響不大。盛學永說,黃金價格拿下的地塊,開發的必是黃金價格的產品,中海拿下長鈴地塊肯定要做高端項目。而高端項目針對的是獨立的高端客戶群,與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客戶群不同。保障房的用戶不會考慮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的客戶也不會買高檔房,三類客戶群并不沖突。所以,中海長鈴地塊對長春普通樓市的影響不會很大。
長春市國土資源局相關人士也表示,土地單價過萬并不奇怪。高地價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高房價,決定房價的根本因素是市場。2007年上海綠地在長春拿下南部新城“地塊”,土地單價6403元/平方米,成為當年“地王”。但是“綠地新里”開盤后,售價并沒有明顯高出市場價格水平,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該人士認為,這表明,房價如何,不僅要看地價,更要看開發商后期如何運作,市場才是決定價格的關鍵。
大連萬達集團長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淼在接受購房網采訪時表示,單個小宗地塊影響不了整體市場。劉淼認為,衡量土地價格是否合理,不僅要看單價,更要看樓面價。中海長鈴地塊折合樓面價不到3500元/平方米,這個價格在長春來說并不算特別高。而且,單個小宗地塊的交易都是個案,即使價格略高,也代表不了什么,更不會對整體產生過多的影響。
反方“地王”一出,房價必漲
與政府官員與部分開發商觀點不同,大多數購房者認為,“地王”一出,房價必漲。
“這不是地,是一塊流著金湯的大肥肉,就要焅了油,端上餐桌,由你、我、他來買單。”一些網友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對“天價地”的無法接受。網友一只小貓說:“我本來還想在這片混的,現在看來沒這個實力了!睋私猓L春市今年1-9月的商品房均價為每平方米3700元。長鈴地塊樓面地價3480元,預計該地塊未來房價至少在7500元/平方米。
“長鈴地塊咱不打算買,也買不起,問題是‘地王’一出,周邊房價跟著漲”,市民王剛說。他本來都跟附近一家賣房者談得差不多了,“地王”一出,這家人暫時不打算賣了。王剛說,高檔樓盤帶動周邊房價上漲的例子不勝枚舉。
業內人士顧永超表示,樓市一旦出現新的高價樓盤,會產生一種“天花板效應”,即大家都向它看齊,只要不高過這個價格,都會被認為是合理的。“在今年5月份和記黃埔的御翠豪庭賣出7000元一平方米的高價之前,長春的高層、小高層能超過5000元,想都沒人敢想,現在遍地都五六千……”
長春豐和地產公司副總經理楊舒越也表示,“‘地王’會提高其他開發商的心理預期,大哥賣10塊,小弟至少也得賣5元吧。所以,高價盤一出,樓市整體價格包括普通商品住宅價格的提升不可避免。”
“限地令”能否管住“地王”?
近日,國土資源部對商品住宅項目設置上限,即宗地出讓面積,小城市(鎮)不得超過7萬平方米,中等城市不得超過14萬平方米,大城市不得超過20萬平方米。此令一出,立即引來了各方猜測,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土部此舉是為了遏制近期國內“地王”頻出的現象。
長春房地界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地王”頻出的過程,就是少數大鱷用“天價”提高房地產行業門檻、剝奪更多中小企業參與競爭機會的過程。特別是像長春這樣,本地大型開發企業較少、外埠企業占據主流市場的二、三線城市,大企業對土地的壟斷會造成小地產商無地開發的局面。據購房網統計,長春市從9月份到現在,共舉行了7次土地使用權出讓儀式,共出讓商業、居住用地11幅,累計面積130多萬平方米,萬科、保利、中海三大房企先后奪得其中5幅地塊,共115萬平方米,占總出讓面積的88%。
“限地令”有可能給中小開發企業更多參與競爭的機會。據記者了解,從去年起,長春市在土地出讓中開始有意劃小宗地面積,減小出讓規模,目的就是降低拿地門檻!斑@個辦法還是起到一些作用的,一些大企業不屑做的小地塊,幾萬平方米的,我們就有機會拿到”,長春豐和地產公司副總經理楊舒越說。
不過,長春地產界一位資深人士指出,與其限制規模,不如嚴厲打擊囤地。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與綠地同期拿地的另一“地王”中海地產,以與綠地大體相當的地價拿下長春“西水地塊”后,擱置了兩年多一直未開發,F在這塊地的價值不言而喻。
“市場好就蓋房賣高價,市場不好就囤地不動,這才是地王們最該受到限制的地方!痹撊耸空f。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