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稱拆遷征地難是導致無法開發的主要原因 3“閑置”地王明年將開工
東莞城區在2007年樓市高峰期時曾先后出現4個地王,由于種種原因,都閑置未開發。隨著樓市回暖信號的加強,閑置地王的開發進展有所加快,2007年6月產生的萬江地王已正式擺脫“閑置地王”稱號于今年破土動工,西平地王、莞城地王也陸續傳出明年動工的消息。
城區地王
三個地王 在曬太陽
東莞城區市場在2007年樓市高峰期時曾先后出現4個區域地王。目前除了富通的萬江地王已經在今年正式開工外,其余的三個地王或是施工進展停滯不前,或是因種種內因、外因至今無法開工。
原因:拆遷征地困擾至今未獲解決
業界人士透露,2007年出爐的水濂山地王、西平地王及莞城地王在高價拿地后都出現過征地拆遷補償難協調的問題,尤其是水濂山地王,政府一直在處理拆遷補償事項,至今還沒交地給萬科。
對此,東莞萬科新聞發言人高峻說:“從開發商的角度來說,拿了地肯定要開發,而且萬科的地價款已經全額支付完了,當然希望早點進入開發的程序。但目前政府還沒有交地給我們,我們仍然在等待,還沒有一個確切的開工時間表。”
為何城區地王的征地拆遷會那么難?有知情人士稱,這些2007拿下的高價地都是通過招拍掛方式在土地市場取得的,當時有關的地王消息可謂是鋪天蓋地,大家都知道地塊的市場價值,“既然是地王,征地補償標準一定不能低,被征地拆遷方想當然的就會與政府討價還價,如果期望值過高,地王開發就會在征地環節上被卡住。”
進展:多數閑置地王計劃明年開工
與波折重重的水濂山地王相比,西平地王及莞城地王則相對比較幸運。
隨著莞惠城軌樞紐站點新城中心站落戶南城西平,2007年由中信地產拿下的西平地王在歷經兩年的閑置后傳來好消息。中信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項目正在做前期定位,明年將全面動工。記者在該項目現場看到,現場已經被圍閉起來,大有即將破土動工的跡象。
而曾一度被拆遷問題困擾的富通莞城地王也傳出了明年啟動建設的開工日程表。
位于莞城核心地段圍仔小區的莞城地王,是城區四大地王中最早動工的項目,去年6月該項目就開始破土動工進行地下工程的開挖,但施工進展非常緩慢,除了前期的拆遷補償一度出現問題外,資金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項目,目前幾乎處于停工狀態。
有知情人士表示,資金運營問題是目前項目工程進展緩慢的另一個原因,“這個商住混合高層項目涉及資金保守估計高達30億元,僅地下工程就需要四五億元,2008年的市場環境開發風險極高,開發商當然不想過早投入資金進行開發,今年樓市形勢有回暖跡象,該項目的拆遷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前期規劃也已做好預計明年會全面動工。”
今年出現的唯一一幅號稱地王的高價商住地體育路地王近期也傳出即將開工的消息。雖然現場仍一片荒蕪沒有動工的跡象,但業界預測,深圳龍光最遲在明年就會啟動。
鎮區地王
賣得雖早 命途各異
與城區地王整體開發進程緩慢相比,2007年誕生的三個鎮區地王不但早早動工,而且都已在市場開賣。只是三個在售地王命途各異,有的活得比較滋潤,有的則在高地價成本之下遭遇“價格戰”。
長安地王:“總統行宮”活得最滋潤
2007年8月2日,長安地王被本土房企廣東蓮花實業有限公司以樓面地價5891元/平方米的高價競得,該地塊在2008年初就開始動工,項目名為沃多夫,定位為以酒店、公寓為主的高端商住項目。于今年9月開盤。
但登記資料顯示沃多夫在建設初期就已經轉給深圳開發商正中置業開發。
目前,沃多夫是長安售價最高的物業,均價高達13000元/平方米,并被冠以“總統行宮”的奢華稱號。
開盤以來,沃多夫銷售成績一直位列全市成交排行榜前列。除了項目地理資源優勢突出,更重要的是長安樓市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加上消費力強勁,即使遇到高價地王,消費者依然從容埋單。
塘廈地王:賣得好但盈利空間有限
在2007年以樓面地價15243元/平方米創下“廣東地王”稱號的塘廈地王由萬科地產拿下。該項目去年7月開盤,項目名為棠樾,萬科將其打造為一個面對深圳客戶市場、以別墅為主的高端項目,目前銷售均價為3萬多元/平方米。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棠樾別墅的售價不低,但樓面地價高達15243元/平方米,地價成本已占銷售價的一半,加上各類建設開發成本,目前實質盈利空間并不大。
東莞萬科新聞發言人高峻也坦誠,萬科在東莞以后堅決不買地王,不希望去承擔太高的市場風險。
虎門地王:高成本下面臨“價格戰”
虎門地王是2007年“東莞地王”頻出時期第一塊現身市場的鎮區地王,被來自廣州的開發商瑞豐地產以樓面價3513元/平方米取得。該地塊目前被開發為虎門1號項目,首期在2007年11月開盤。
目前虎門1號的總體均價約9000元/平方米,項目中的洋房類產品基本售罄。公寓產品與周邊一些競爭項目,比如虎門地標、地標廣場的同類產品存在3000元/平方米的售價差距。
由于拿地成本高,開發商面臨競爭也不能降價銷售,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產品銷售面臨較大市場競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