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被”投資
今年7月,目前本市最大的限價房小區——西三旗旗勝家園在交房僅半個月后,就出現了房主出租房屋的現象。通過記者調查,北京很多經適房、限價房都存在不少被出租的情況。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輿論嘩然,為什么保障房都賣給了不缺房的人,而真正需要的人卻買不到房。
“限價房已成為投資熱點。”一位長期從事保障房建設的開發商私下告訴記者,這句聽起來似乎是悖論的話,其實大有深意。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買房人都知道這句話的含義,包括已經住進限價房的人也并不避諱這個話題。
按照政府當年制定限價房的政策,限價房的價格應該是當地周邊商品房的百分之七八十,也就是說,限價房的房價要明顯低于周邊商品房。其目的除了讓中低收入家庭買得起房,還要能起到抑制周邊房價的作用。而且,在年滿5年后轉讓時,應按屆時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差價的一定比例交納土地收益等價款。
因此,理論上投資限價房根本沒有利潤空間。該開發商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限價房的政策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令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是,除了2008年短暫低迷之外,商品房的價格一路上揚。目前,絕大多數限價房的價格與周邊商品房價格差已經超過了50%以上,而且,考慮到購房者的承受能力,新開工的限價房項目基本沒有跟著商品房漲價。
他舉例說,北京首個交用的限價房項目,位于上地的美和園,當初的定價是6600元/平米,建成出售時,周邊的商品房單價已經達到12000以上,現在的單價更是突破了2萬元。房價上揚帶來的巨大價差顯而易見,即便是繳納一定比例的差額,房主們還是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因此,限價房不僅起不到抑制房價的作用,現在反而尷尬地成為投資熱點,已經完全背離了設計初衷。 “只要存在利益,就會存在很多不符合條件的人‘制造’條件去申請限價房。”這位開發商說,保障房也具有投資屬性,從廉租房到限價房,投資回報也逐漸變大。
最終的結果就是,政策本身受到挑戰,人多房少,增加行政辨別和監督成本,政府被詬“不作為”。
夾心層的尷尬
有心買房,但努力踮起腳尖卻始終夠不到門檻的,是另一個龐大的夾心層住房群體。
盡管按照政策規定,不同收入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房屋類型,以此保障每一類收入標準的家庭都有房可住。但在實際操作中,廉租房、經適房和限價房三者中,選擇的進退之間,縫隙過寬。
孟超(化名)就是其中踮起腳尖者。
29歲的孟超和父母同住在位于朝陽區團結湖附近一間60多平米的房子里。雖然全家的收入并不算低,但由于母親殘疾,平時很多錢花在了就醫上,買房成家,就不免有些捉襟見肘。他因此希望買一套經適房或限價房。
詳細了解后他發現,他們的家庭收入,比購買限價房規定的標準略高出一些(三口以下家庭年收入8.8萬元),因此他被排除在購買限價房的大門之外。
類似的情況,也同樣出現在經適房和廉租房上。很多家庭符合購買限價房標準,卻只能買得起經適房;而一些符合購買經適房標準的家庭,只能承擔得起廉租房。于是,他們即便獲得了選房的機會,也不得不最終放棄。
而另一個現實是,成功住進保障房和限價房的家庭一旦“脫貧”,就不再是被保障的對象,但是因為保障房政策中退出機制的缺失,已經出售的保障房,很難退回,而政府還需要建設更多的同類住房滿足其他低收入家庭的需求。
對于保障房退出機制的缺失,前述住房保障部門官員也表示認同。他說,每一個政策的制定都是按當時的情況分析和討論出來的,不可能完全顧及未來的情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