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銀行推出“輕松安居貸”,購房人頭3年幾乎不用支付本金(3年本金只還100元),只支付利息,這樣短時期內可以大大降低購房人每月還款額度;參照此前一些銀行的“氣球貸”、“雙周供”等業務,銀行在房貸業務創新上可謂不遺余力。
然而,仔細分析這些新業務我們會發現,銀行單方面宣稱的“減少月還款總額”、“少支付利息”等優點,無非都是通過“減緩本金還款速度”、“變相提前還貸”來實現的。以“安居貸”、“氣球貸”為例,這兩種貸款表面都打著能在短期(3、5年不等)內讓買房者月還款額度大幅下降的幌子,其實是通過短期內減少本金支付量實現的,也就等于變相延長了本金的“滯留”時間,從而使得消費者在今后的日子里將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事實上,“安居貸”和“氣球貸”的特點在于:通過多支付成本(利息)來換取短期內的現金積累。顯然這只對于短期內有剛性消費需求或者具有更高投資回報渠道的“特定人群”才有意義。就大多數普通購房者而言,最好還是老老實實,每月該還多少就還多少。
銀行推出新業務當然無可厚非——方便消費者的成分也是值得嘉許的。可問題在于,在推廣這些房貸創新業務時,銀行方面往往只對消費者強調產品的優點,對消費者將要付出的代價或可能承擔的風險,則要么模糊應付,要么閉口不談。這種做法,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忽悠”——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對具有較強專業性的金融知識了解有限,銀行若不進行充分告知和詳細解讀,就極易造成信息不對稱,從而嚴重影響消費者的判斷。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房貸創新”的層出不窮,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銀行間“爭奪”房貸客戶資源的激烈程度。由于近兩年國家執行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銀行房貸業務量出現下降趨勢,為搶奪房貸客戶,花樣繁多的房貸新業務便誕生了。這也說明房屋貸款依然是當下銀行最重要的優質貸款資源。
其實,在這一領域并非只有通過“忽悠”才能搞出名堂。比如“倒按揭”,就是一種又實在又新穎的房貸業務——老百姓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在一定年限內按房屋總價的一定比例,每年支付給購房人一筆費用,到年限后清算房產價值并一次還清銀行貸款。“倒按揭”業務在歐美國家已經很成熟,可以實現“以房養老”的社會功能。去年兩會期間也有人大代表提出相關議案,但至今國內還沒有一家銀行涉足。(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