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戶型難覓蹤影
東奔西跑4個月,看了不下20個樓盤,小付最終無奈地推遲了購房計劃。
4月初,在北京工作了近3年的小付決定買房。懷揣著自己的存款加父母“贊助”的20多萬元,小付計劃買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小戶型。“房子小點,負擔不會太大。”小付說。
然而,4個月的看房經歷,小付每次都失望而歸。大多數樓盤的小戶型房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往往被設計在一幢樓的“犄角旮旯”里,位置、戶型和采光都很差。少數真正達到“90平方米以下占70%”的樓盤,銷售實在太火爆。5月中旬,北京一個小戶型樓盤開盤,小付提前兩周打電話即被告知“一期已經認購完了。”
“政策里說的中低價位、中小套型的房子,到底在哪里?”小付不解。
數據也印證了小付的感受。從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網每月獲批入市的小戶型占比情況來看,今年1至4月份分別為15%、13%、5%和15%,均不足兩成,直至7月份,開盤的中小戶型項目占比也剛剛超過三成。所謂的“放量”態勢并未呈現,離70%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這種情況并非北京獨有。據南京網上房地產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戶型占全市總上市面積的比例僅為25%。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全國住宅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0.8%,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完成投資僅占住宅投資的19.5%。在房價加速上漲的背景下,供應結構調整的步伐顯然緩慢。
怎么越調控越買不起房
“90/70”政策遲遲沒有顯現效果,上半年房價卻在一路上揚。7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5%,創下近年新高。而該政策出臺的另一目的——通過限制套型面積來降低房屋總價,也讓不少當初為之歡欣鼓舞的人頗感失望。
小孫在上海一家網絡公司工作。3月份他看過一個精裝修小戶型樓盤,開盤價1.5萬元,稍一遲疑,半個月后漲到了1.8萬元。“即使買建筑面積60平方米的一居,使用面積只有40多,也要100多萬,太高了。”售樓處工作人員告訴他,房子供不應求,不少人一下買兩三套,因此價格漲得很快。
單價上漲,有成本增加的原因。湘江偉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明理告訴記者,中小戶型設計復雜,單位面積內需要更多的墻體和廚衛等造價較高的功能性空間,相同區域內人口密度增加也導致車位等配套成本增加。但這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還是供需不平衡。“新政一出臺,以前賣不動的大戶型反而成了稀缺商品,賣得特別好,價格漲得很快,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整體的房價。”
中小戶型供應量上不來
“90/70”政策正式實施至今已經一年有余,為什么市場的反應如此冷淡?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張元端認為,中小戶型供應量偏小主要是房地產項目開發周期所致。一個房地產項目從立項、規劃、審批到正式開工,至少需要兩三年,大一點的項目甚至要3到5年。他預測,根據一般房地產項目開發的周期,從今年底開始中小戶型項目會加速上市,“明年上半年上市的中小戶型比例有望大幅提高,將逐漸接近70%的要求。”
不少開發商對該政策疑慮觀望,也是中小戶型遲遲沒有實現“放量”的原因之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廣州開發商認為:“現在中小戶型賣得非常火爆,但真正達到70%的比例以后,產品同質化現象將很嚴重,銷售將出現困難。何況,實際的需求量究竟有沒有這么大也是問題。現在很多人購買小戶型是一買幾套,帶有明顯的投資目的,一旦市場情況發生變化,這部分需求會大量減少。這都是大面積開發小戶型的風險。”
期盼調控手段更多元
“目前實際供應不足的是中小戶型的新房,如果算上存量房,市場上的中小戶型應該超過80%。”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告訴記者,在長達幾十年的福利分房的時代,我國曾經建設了大量中小戶型住宅,這些中小戶型構成了目前存量房的主體。“如果把這幾十億平方米的存量房倒出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目前中小戶型供不應求的情況,實現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的目標。”董藩說。
針對“90/70”調控政策達不到預期的現狀,董藩認為,有關部門應該采取更多的經濟手段,促使買賣雙方更加青睞中小戶型。比如對中小戶型為主的項目優惠出讓土地、延長貸款期限,對購買中小戶型的消費者進行貼息或將來減免物業稅等,都將是有效的經濟手段。(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