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家銀行相繼公布“第二套房”貸款細則后,已經實施一個月的央行新政對北京樓市的影響開始顯現。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北京商品住宅日均簽約318套,比9月份減少36套,降幅達到10%。
12247套、10608套、9861套,從8月到10月的數據中不難看出,北京商品住宅預售簽約量在以往的“金九銀十”中走起了下坡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9、10月中取得預售許可證的項目多達100個,其中8成以上為住宅項目。月均四五十個項目的預售量證明可售的房子并不少,為何銷量卻背道而馳?
●“高開高走”合理“捂盤”
“不是沒房可賣,而是價格定得高。”一位開發商直言不諱,現在開發商流行“高開高走”,即使賣不動也沒關系。靠近東四環的金都杭城16500元/平方米,地處樊家村的萬年花城14000元/平方米,廣渠門地區的冠城·名敦道“十一”前開盤的價格是17000元/平方米,如今賣到了均價18700元/平方米……今秋80多個新開盤住宅項目中,幾乎找不到價格在12000元/平方米以下的。
“房子晚賣出去一個月,每平方米就能多掙幾百元,反正房價上漲的大勢不會變。”業內人士的這番話解釋了近期開發商高價開盤的動機。而合理“捂盤”最直接的方式是晚領預售許可證,或采取“少量多批”的方法。因為北京并沒有出臺類似上海“3萬平方米以下樓須一次預售”的規定,而是延用“住宅樓整棟開盤”的規定。另外,盡管“領取預售證三天內必須開盤”規定并未取消,但部分開發商早已開始“我行我素”。
●“個人”界定“第二套房”影響有限
除了市場的因素,“十一”之前,央行發布的針對“第二套房”的一系列規定也對購房者造成了一定影響。貸款金融機構偉嘉安捷專家指出,10月,通過該機構辦理的個人房貸比9月份下降了10%左右。首付增加,房貸緊縮,加上房價上漲的多重壓力,是導致個貸業務量總體下降的主要原因。
各銀行對“第二套房”的界定和執行細則的不同,也影響著購房者的行為。目前,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已經明確以“家庭”為單位界定“第二套房”。而多數商業銀行則以“個人”為單位認定第二套房。即夫妻二人如果其中一人通過銀行貸款買房,另外一方通過貸款買房時仍可視作第一套住房。
“在售住宅套數較多的樓盤確實出現過退房,但并不一定是真退。”北五環的一項目銷售經理說,以“個人”為單位對購房者影響有限,因為只需通過改簽合同來改個家里其他人的名字。對此,市建委工作人員解釋說,如果雙方已經完成網上簽約,改簽合同時必須重新進行網簽,之前網簽的結果因此會顯示為“退房”。(劉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