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到珠江新城現在還有13000元/m2的單位?它出現了;有沒有想到金沙洲會出現4880元/m2的樓盤?它出現了;有沒有想到北天河板塊會出現8800元/m2(包裝修)的價格?它也出現了。雖然這些低價的單位往往僅有幾套存在,但它畢竟是出現了。
“這套房在去年國慶時我買的價格還是10000元/m2,現在手機上卻收到該樓盤的促銷短信,說只需7000多元/m2,這樣算下來我這套房虧了20多萬元啊,可是首期已經付了40多萬元了,我媳婦都快把我埋怨死了。”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張先生自從收到促銷短信后,就一直像祥林嫂一樣向周圍的人訴說著他的不忿。
低價單位 看得見買不到
可是,有低價的單位推出卻不等于你能買到。經過記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低價信息”都只不過是“煙幕彈”而已,只要到現場咨詢銷售人員,你就會發現那種把你吸引來的便宜單位早就“賣掉了”,剩下的單位無一例外都比“非常便宜的單位”每平方米至少貴2000~3000多元。
又或者,那種“便宜的單位”只是極少數低樓層朝向差的毛坯單位,好一點的單位價格依然不菲。
低價招數 疑似“狼來了”
最近這種紛紛拋頭露面的低價手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買家的感情和發展商自身的聲譽。一方面,開出來的低價會讓很多尚未入市的市民以為樓價開始下跌,之后還會繼續下跌,反而按兵不動;另一方面,在之前買了樓的市民,則會認為自己被開發商“忽悠”了,經濟蒙受了損失,感情被嚴重傷害了。
對于開發商來說,拿出一兩套低價單位來吸引客戶的手法,雖然短期內的確可能吸引到大量客戶到場,卻有可能令自己的聲譽受損。從長遠來看,“低價迷霧”也很容易“玩出火”,可能讓樓市逐漸陷入一種混亂:大家都不知道到底哪個價格是真的,哪個價格是假的,從而導致“狼來了”的結果,就算真的有高性價比的單位推出,廣大市民可能已經拒絕再次光顧了。
我們期待,在樓市觀望氣氛依然濃厚的情況下,發展商用以打動客戶的手段,應該是貨真價實的質量和更真誠的態度。(記者 陳白帆)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