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蓋上海、貴甲中國的豪宅“湯臣一品”,可謂是當下“問題樓”的典型標本 。它的被查,耐人尋味。囤地、捂盤、假售、抬價……當這些“怪狀”司空見慣之時,樓市確乎到了“強硬”糾偏之時:交易秩序整治務須強行入軌,普通住房的有效供給和廉租屋等住房保障需要強力推進,價格市場化與社會公義之間的平衡亦應強勁引導。
房價狂飆大背景下的“檢查風暴”
6月5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的一則通知,在上海乃至全國的房地產市場掀起了一波巨浪:7日下午,對天價豪宅“湯臣一品”的開發建設及銷售情況進行專項檢查。
公開資料顯示,位于浦東陸家嘴地區的“湯臣一品”于2005年10月開盤,掛牌均價每平方米11萬元至12萬元。開盤至今,網上顯示簽約3套、簽訂定金合同3套;同時,網上撤銷3套定金合同,撤銷率列全上海所有在售樓盤前列。尚余可售房源178套長期空置。
上海市房地局認為,該樓盤開盤以來,社會反映強烈,價格虛高,有捂盤惜售之嫌,簽約銷售環節有虛擬交易、自我炒作之嫌。
包括“湯臣一品”在內的三個樓盤和一個房地產經紀公司一同被點名調查,它們分別代表了四種不同情況:價格虛高、內部虛擬預訂、合同撤銷率過高、中介私自加價。值得關注的是,“掛牌價格畸高”首次被視為存在涉嫌捂盤的可能,進而被納入檢查范疇。
通知甫一發出,“湯臣一品”項目的母公司湯臣集團隨即在香港聯交所發布“澄清”公告,稱“該發展項目之開發建設及銷售方面未有不遵守適用法例及規例”。項目所有的銷售都名副其實。
湯臣集團主席徐楓7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湯臣“不怕調查”,“湯臣一品”不會降價出售。
針鋒相對的背后,是一場業已刮起的樓市“檢查風暴”。“湯臣一品”不過是上海整治樓市的一個最新案例。在全國房價持續上漲的進行曲中,曾經回調的“調控樣本”——上海房價呈現出進入新一輪上升通道的跡象。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分析師楊紅旭指出,隨著近期樓市的火爆,上海樓市可能正面臨著調控以來的“兩年之癢”:改善型需求和少量投資型需求重燃入市的欲念。捂盤、排隊搶購重又抬頭。
今年3月,國家八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房地產市場秩序專項整治的通知》并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布置相關工作。眼下,全國都在調查是否存在“非正常、非市場”性的因素推動房價快速上漲。
樓市問題的典型標本
“湯臣一品”被查的意義在于它是當下“問題樓”的典型標本。在“湯臣一品”開發、銷售諸環節,留下了市場一再重復的典型“癥狀”:
一曰“囤地”。工商資料顯示,“湯臣一品”的地塊早在1995年就全部獲得,從拿地到項目銷售跨越12年之久,其間土地囤積閑置多年,卻沒能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被處理。
二曰高容積率。作為住宅樓盤,“湯臣一品”的容積率超過7。如此畸高的容積率在住宅市場無法想像,但湯臣做到了,并且是在上海浦東小陸家嘴黃金地段創下了這一容積率的高紀錄。
三曰“暴利”。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湯臣一品”
每平方米的土地成本不超過1萬元,建安成本不超過1萬元,前期加配套不會超過0.2萬元,加上各項稅費,綜合成本應在每平方米3萬元以內。大約5年前,一家商業銀行給“湯臣一品”發放開發貸款時,成本評估大約也是每平方米2萬元。即便考慮到開發周期長、財務成本高,幾萬元成本與11萬元售價之間的差距仍令人咋舌。有人將“湯臣一品”與其周邊的金茂大廈、在建的環球金融中心進行對比測算,按現價賣掉“湯臣一品”(總售價約156億元),再造一幢金茂大廈(造價約43.2億元)和環球金融中心(造價約72.7億元)都綽綽有余。
四曰“惜售”。“湯臣一品”自開盤至今已20個月,僅簽約售出3套房。按此速度,該天價樓盤要想清盤的話,至少還得花99年。
五曰“炒作”。湯臣集團有關人士在多個場合為“湯臣一品”銷售公開造勢:位于上海市中心位置獨一無二,擁有頂級“明星身價”,甚至將其類比于“古董”,具有絕對的“收藏價值”。更匪夷所思的是,湯臣還強調:維持高價是出于房地產市場健康著想,因為高價可以抑制投資。
說辭難掩真相。“湯臣一品”開盤至今,簽約3套、簽訂定金合同3套,同時網上又撤銷了3套定金合同。高撤銷率難免有“虛擬交易”之嫌。
房地產專家顧海波指出,上述種種“癥狀”在當前樓市很普遍。一些樓盤已達預售標準但就是不申請預售,即便已取得預售許可證也遲遲不開盤;或者已開盤,但拒絕對外銷售,以虛擬預訂、預售合同或掛牌價格畸高等方式捂盤。至于縱容銷售人員利用職業便利炒作房價,制造虛假銷控表、人為組織排隊等方式哄抬房價,更是屢見不鮮。
“檢查風暴”的樓市警示
解剖標本的意義在于實現由個別到一般的警示。“湯臣一品”被查的背后是當下樓市整治刻不容緩的現實。
首先,房地產市場交易秩序亟待“強行入軌”,交易環節的公序良俗尤需培育。虛擬交易、炒賣樓花、囤積居奇、人為制造樓荒……凡此種種,最直觀的“反應場”就是交易環節。顧海波說,幾乎所有房價狂飆的城市,或多或少都有非正常因素推波助瀾。他認為,整治樓市,再也不能“雷聲大,雨點小”,搞“過場秀”了。交易秩序一日不能“入軌”,房價的人為助推就一日不能消停。
其次,沖擊型的有效供給亟須“強力推進”。交易秩序會加劇樓市“高溫”,而根本原因還在于供求整體性緊張和結構性失衡。在一些城市,開發商之所以有“誰捂到最后,誰受益最多”的共同預期,就是因為他們瞅準了有效供給不足的“軟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總結今年前4個月的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時指出,新建商品住宅供需矛盾較大,需求旺盛,而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投資僅占商品住宅投資的17.2%,結構調整任務仍十分艱巨。
故此,房地產專家蔡為民指出,當前降溫樓市,既要打擊捂盤,釋放潛在供應量;又要強力推進中小戶型普通住房新增量的有效供給,同時輔以廉租房等住房保障的協同推進。
再次,價格公平與社會公義之間的平衡需要“強勁引導”。樓市“高溫”與天價樓盤互為依存。市場化定價確實應是一般商品的價格通則,但同樣不能否認,樓盤的“比價效應”客觀存在,并且,這一效應還會梯度傳導,人們不可能在高檔房、普通房之間安上“防火墻”。房地產市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尤其是在保障體系尚未建成之時,價格的徹底市場化負效應很大。何況,眼下高房價成了捂盤的“變種”,房價定得過高,其結果就是銷售緩慢。客觀上,這跟捂房不賣并無二致,都人為地減少了市場的有效供應。
日前,南京市出臺規定,商品住宅銷售須由物價部門核價,政府規定利潤上限,開發商不得擅自上調已公示的銷售價格。而此前,各地樓盤定價并無約束。無疑,這是一個平衡市場價格與社會公義的信號。(徐壽松)